閒聊:從快速道路困境再談車道指示標誌設計

烏俄戰爭來臨之前,烏克蘭道路養護公司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將指標全部改成髒話。 繼之前筆者研究 德國高速公路的車道指示標誌 後,網路上也陸陸續續出現類似的討論,其中最高潮當屬「 鶯歌八德 」事件。許多讀者喜歡看標線改造與路口幾何改善,但標誌的配合也很重要,尤其方向指示標誌與車道指示標誌更是影響駕駛行為的重要因子。 在高快速公路車道指示標誌的領域之中,當屬匝道的標誌為顯學,畢竟其風險最高。國內也有眾多關於車道指示標誌如何說明的 文獻 ,而鶯歌八德事件之後,運研所也受 指示 開始進行相關研究,讓我們靜候佳音。至於主線路段,雖主流認知並沒有明顯的意見,但筆者還是認為有以下問題: 牌面配置:正常狀況下,高快速公路非一車道一目的地,且一車道代表一箭頭,故所有箭頭都應指向同一目的地,再依照箭頭方向順序排列,例如由下至上的箭頭,越遠的目的地要放在越上方。另外,假如有向外分出的減速車道與匝道,其牌面應與主車道分隔。 訊息整合:某些情境下,尤其是快速公路,常會出現許多附掛或非正式的方向指示標誌,打亂了預告、行動、確認的三階段次序與邏輯,甚至額外增加資訊,造成用路人混淆。 剛好最近有讀者提供台86線臺南端的決策資訊圖,顯現單純的丁字路口,現場資訊仍然一團混亂;同為省道公路系統,介面問題仍然存在且嚴重,文不對題。筆者認為,欲改善此類亂象,唯有透過決策資訊整合著手,否則用路人面對紊亂的資訊時,會產生遲疑(dilemma),甚至突然改變決策而肇事。 以下圖為例,預告之後的行動點達三處,且每個方向都會遭遇到前後不一致的行動點。例如3號行動點右轉往安平,但到了4號9行動點又追加了四鯤鯓及喜樹,結果最後抵達的確認點是喜樹。若民眾不熟悉臺南端與喜樹的相對位置,則容易誤判行駛方向。另外,追加行動點的位置已位於匝道端頭,且加上其排列方式並以非法定標誌統一呈現,故容易讓使用者突然改變決策,或是忽略資訊產生不便。 第5行動點更存在隱患,因快速公路終點以為雙左轉車道,亦即右轉車流已先透過槽化離開,理應不存在向右的指標。然而,此處又空穴來風,多了往喜樹的右轉資訊,與地面標線矛盾且喪失功能性。 各種牌面五花八門,沒有一致性的型態,導致資訊混亂。 從現場就可發現標誌與標線的矛盾。 快速道路之各種預告號誌,因道路設計速率較高,判讀時間短,其顯現方式應參考高速公路之型態精進,而非如同一般公路呈現,並避免顯示額外附掛之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