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2的文章

閒聊:從快速道路困境再談車道指示標誌設計

圖片
烏俄戰爭來臨之前,烏克蘭道路養護公司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將指標全部改成髒話。 繼之前筆者研究 德國高速公路的車道指示標誌 後,網路上也陸陸續續出現類似的討論,其中最高潮當屬「 鶯歌八德 」事件。許多讀者喜歡看標線改造與路口幾何改善,但標誌的配合也很重要,尤其方向指示標誌與車道指示標誌更是影響駕駛行為的重要因子。 在高快速公路車道指示標誌的領域之中,當屬匝道的標誌為顯學,畢竟其風險最高。國內也有眾多關於車道指示標誌如何說明的 文獻 ,而鶯歌八德事件之後,運研所也受 指示 開始進行相關研究,讓我們靜候佳音。至於主線路段,雖主流認知並沒有明顯的意見,但筆者還是認為有以下問題: 牌面配置:正常狀況下,高快速公路非一車道一目的地,且一車道代表一箭頭,故所有箭頭都應指向同一目的地,再依照箭頭方向順序排列,例如由下至上的箭頭,越遠的目的地要放在越上方。另外,假如有向外分出的減速車道與匝道,其牌面應與主車道分隔。 訊息整合:某些情境下,尤其是快速公路,常會出現許多附掛或非正式的方向指示標誌,打亂了預告、行動、確認的三階段次序與邏輯,甚至額外增加資訊,造成用路人混淆。 剛好最近有讀者提供台86線臺南端的決策資訊圖,顯現單純的丁字路口,現場資訊仍然一團混亂;同為省道公路系統,介面問題仍然存在且嚴重,文不對題。筆者認為,欲改善此類亂象,唯有透過決策資訊整合著手,否則用路人面對紊亂的資訊時,會產生遲疑(dilemma),甚至突然改變決策而肇事。 以下圖為例,預告之後的行動點達三處,且每個方向都會遭遇到前後不一致的行動點。例如3號行動點右轉往安平,但到了4號9行動點又追加了四鯤鯓及喜樹,結果最後抵達的確認點是喜樹。若民眾不熟悉臺南端與喜樹的相對位置,則容易誤判行駛方向。另外,追加行動點的位置已位於匝道端頭,且加上其排列方式並以非法定標誌統一呈現,故容易讓使用者突然改變決策,或是忽略資訊產生不便。 第5行動點更存在隱患,因快速公路終點以為雙左轉車道,亦即右轉車流已先透過槽化離開,理應不存在向右的指標。然而,此處又空穴來風,多了往喜樹的右轉資訊,與地面標線矛盾且喪失功能性。 各種牌面五花八門,沒有一致性的型態,導致資訊混亂。 從現場就可發現標誌與標線的矛盾。 快速道路之各種預告號誌,因道路設計速率較高,判讀時間短,其顯現方式應參考高速公路之型態精進,而非如同一般公路呈現,並避免顯示額外附掛之牌面,...

翻譯:卡達賽車勝地迎來輕軌試運轉

圖片
原文 (英) 卡達最新的新市鎮、以舉辦一級方程式(F1)賽車聞名的路薩爾(Lusail)的輕軌第一階段路網,於2022年1月1日對外開放搭乘,展開試運轉服務。輕軌共興建四條路線,其中第一階段的橘線將從多哈地鐵萊塔菲亞站(Legtaifiya)開始,經由5.5公里的地下段到達能源城的南方,設置碼頭、濱海大道(Marina Promenade)、遊艇俱樂部及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等四站。 第一階段的輕軌為每日運行,班距皆為五分鐘且與地鐵整合票務系統;未來四條路線皆完工後,總長將達28公里,車站數達25座,其中兩站可轉乘地鐵。卡達交通部長賈西姆·賽義夫·艾哈邁德·蘇萊蒂(Jassim Saif Ahmed Al Sulaiti)表示,輕軌可以實現永續、多模式及生態友善的公共運輸願景,利用世界最新的技術提供安全、可靠且高品質的服務。 輕軌計畫在2014年即展開,當時卡達鐵路公司將土建交給自家的夥伴廠商,由阿爾斯通(Alstom)持股49%、芬奇大建設計畫(Vinci Construction Grands Projets) 持股51%,共同組成合資企業卡達迪亞文西建築(Qatari Diar Vinci Construction, QDVC)進行。至於營運工作,則分別由巴黎大眾運輸公司所屬的巴捷開發公司(RATP Dev)與法國客運業者凱奧雷斯(Keolis)持股49%、當地建商哈瑪德集團(Hamad Group)持股51%,共同組成巴凱哈(RKH Qitarat)合資企業進行。 專案管理項目,指定由希爾國際(Hill International)、伊塔弗爾(Italferr)及阿斯塔德專案管理(ASTAD Project Management)組成合資企業。機電系統,則由QDVC分包給法國的達利思集團(Thales Group)提供,負責監管、通訊、安全與自動收費系統等工程。阿爾斯通還提供了28輛配備 地面供電系統 (Alimentation Par le Sol, APS)的Citadis X05列車,採用33公尺的五輛編成配置,車廂造型以採收珍珠的傳統單桅帆船(dhow)為靈感設計,命名為「空船」(Al Mehmel)。全低地版的設計可以容納207位旅客,並分為標準艙與家庭艙。

翻譯:創造以兒童為中心的交通環境

圖片
原文 (英) 兒童占了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從我們的都市設計與運作方式來看,似乎都不是這樣。在大多數地方,容納私人運具的議題永遠優先於兒童的福祉與發展,不僅道路上的風險威脅著兒童的安全,糟糕的空氣品質也損害著兒童的健康,災難性的氣候變遷更讓兒童的未來備受質疑。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表示,全球有二十億名兒童暴露在危險等級的空氣汙染之中,假如我們繼續燃燒石化能源,這樣的情況只會越來越糟。但是,當我們透過具有包容性的永續交通,將兒童放在都市發展的中心點,我們的都市就可以變成適合兒童成長的地方。因此,當都市環境優先考量兒童的需求時,就能間接讓應對氣候變遷的議題獲得進展。 透過緊湊的開發方式,都市的交通模式將更適宜透過步行來完成,學校與各種服務設施也更容易到達,街道就能成為都市中最大的公共空間。藉由服務範圍更廣泛的公共運輸與彈性的旅次選擇,我們除了可以減少廢氣排放,還能夠讓城市逐漸復原,提升生活品質並增進市民健康。當然,不僅是針對嬰幼兒有益,對於其照護者與我們每個人來說,這種具備需求反應與包容性的都市環境與運輸系統,對大家都是有益無害。 道路傷亡對全世界的青年來說,是最悲慘、但也最能預防的健康問題。在 墨西哥 ,運輸政策與發展研究所(ITDP)與地方政府、社區鄰里合作,讓學校周邊的環境更安全,並改善當地的空氣品質。透過引進減速設施(speed humps)、人行道緣石展延(sidewalk extensions)、降低速限與自動執法設施(enforcing automatic ticketing),可以讓通學區域成為適合兒童步行與騎自行車的地方,更加以人為本。 當然,還需要更多政策來改變兒童和所有民眾在城市街道上的互動方式。目前 印度 的 普納 (Pune)已經成為了「兒本交通」(Child-centered Mobility)的街道設計典範,透過改造街道成為以人為中心的「完全街道」(Complete Streets)工程,普納已經將總長150公里的人行道改善,增加寬度並增設長椅,變成行人的安全路徑與活動空間。同時,因應兒童過馬路的時間更長,還在馬路中央大量設置庇護島,以兒童友善的角度引進基礎設施,進一步促進行人安全。未來這些典範將能推展至印度其他區域甚至世界各地,未來幾十年內就能成為造福全人類的救星。 強大且龐大的公共運輸路網是城市交通的支柱,也是有效改善氣...

翻譯:四國推出鐵公路兩用車服務

圖片
原文 (英) 在2021年12月25日,在 四國 東南部的 阿佐 海岸鐵道(Asa Kaigan Tetsudo)推出了鐵公路兩用車(Dual Mode Vehicle, DMV)的定期班次,通車典禮在 阿波海南 車站(Awa-Kainan-Bunkamura)盛大舉行。這項服務原本預計在2020年中就要推出,但因為車輛懸吊系統的校正而延遲。 鐵道巴士的構想是 德島 縣地方政府的倡議主導之下推出,將三輛 豐田 的中型巴士改裝,取代傳統的鐵路柴油客車,透過專門的轉換點切換運行模式,提升服務範圍與及門性。這些鐵道巴士將營運在 阿波海南 站與 高知 縣的 甲浦 站(Kannoura)之間,路線長約十公里。透過這樣的運輸方式,服務範圍不僅僅是鐵路兩端的城鎮中心,還能擴展到更遠的旅遊景點。

翻譯:巴塞隆納獲得第一輛氫能公車

圖片
原文 (英) 在2021年12月底,八輛最先進的氫能公車抵達 巴塞隆納 大都會運輸公司(Transports Metropolitans de Barcelona, TMB)的機廠,標示了 西班牙 首次有能力生產再生能源商用車輛。與此同時,另一家公司 伊比利之鴿 (Iberdrola)也開始在自由區(Zona Franca)工廠生產氫燃料,以供應這批 葡萄牙 廠商 卡埃塔諾 (Caetano)製造的氫燃料公車,用創新技術來讓公共運輸脫離碳排放,達到零排放交通。 兩家公司的結合,將成為重型都市運輸脫離碳排放的先驅。而 卡埃塔諾 後續製造的車輛,也將遵循巴塞隆納的方式進行標準化生產,並展開測試工作,預計在2022年投入一般公車路線上營運。按照計畫,這些車輛會在自由區工業區的補充氫能源,每天預計使用20公斤燃料;這些充能設施也靠近機廠,由TMB與 伊比利之鴿 共有,並作為歐洲交通設施計畫(Connecting Europe Facilities)的一環,獲得歐洲氣候、基礎設施暨環境行政局的補助。 卡埃塔諾 生產的這批公車是標準的12公尺規格,採用輕量鋁製車身,並配備三組車門。氫能系統採用 豐田 (Toyota)的燃料電池,配備五個四號燃料罐,總容量為37.5公斤、輸出功率為60千瓦;機電系統採用 西門子 的牽引電機(traction motor),最大輸出功率為180千瓦,並透過 西門子 的電壓轉換器(voltage inverter)管理電力輸出。最後,再以總容量44千瓦/小時的LTO鋰離子電池輔助,儲存燃料電池及再生煞車額外產生的能量。 TMB總裁 萊亞‧博內特 (Laia Bonet)表示,這個計畫堪稱 巴塞隆納 大都會區的里程碑,可以作為永續運輸的典範,呼應TMB在2025年的戰略目標,並回應TMB對綠色能源的承諾。 伊比利之鴿 全球氫能源總監 米蘭·加西亞-托拉 (Millán García-Tola)表示:「這是 伊比利之鴿 首度生產氫能源,也是 西班牙 首度出現氫能源商用車,標示著 西班牙 可以達成氫能源商品化。透過具有開拓與前瞻精神的公司相互合作,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就擺在眼前,呈現出一個具有發展性且清潔的重型交通解決方案。因此,氫能可以說是電力的完美互補,有助於全球經濟活動脫離碳排放。」 卡埃塔諾 執行長 帕特里夏·瓦斯孔塞螺絲 (Patrícia Vas...

動線改造提案:臺北市景福門圓環

圖片
作為 臺北市 重要的交通節點之一, 景福門 的存在卻不是基於交通需求的結果,而是都市景觀與政治意識的結果。筆者認為 景福門圓 環是一座典型的都市景觀節點,也就是以一個極為廣大的腹地存在;而通過寬廣的軸線直奔權力最高機關,這很明顯就是一種具備政治涵義的都市景觀意象。 我們可以透過比對世界各國的圓環長相,清楚知道一座圓環的形成原因,例如 巴黎 凱旋門的圓環,絕對是跟 法國 鄉下的圓環完全不同,設置目的也不一樣。筆者認為,假如都市軸線與節點的設置是一種交通動線與景觀延伸的結果,那麼要讓動線往哪裡去、景觀往哪裡看,就是一個政治可以介入的範疇,因此許多都市林蔭大道的產生,某種程度上也是出於政治考量,例如由皇宮門前直奔而出的寬廣道路,絕對不是出於交通考量,而是一種集權的象徵。 只要是極權國家或曾經出現極權的國家,就會出現超寬道路直奔國家權力機關、中間或多或少安插圓環擺上極為誇張或領袖崇拜的雕塑。這種非常典型的極權都市景觀,其道路容量也完全無法對應到實際的交通流量。有更甚者如 緬甸 總統府門口的道路與圓環,動輒單向十車道;然後到了某個地方卻又突然收窄為六車道,對於一個交通專家來說,把這樣的道路評為「變態」也不為過。 緬甸總統府門口的變態道路 檢視國內的 凱達格蘭 大道,似乎也未曾出現過塞車的情形,甚至還能三不五時就封路管制,顯現這樣的道路絕非因應交通目的而設置。 日本時期剛開始 (1900)的時候, 凱達格蘭 大道只是一條普通的市區道路,後來到了1905年就開始出現今日城中區域的樣貌,但當時總督府甚至還沒出現,僅是一座體育場,且 臺北市 連同其他重要都市,都是到1920年行政變革後才獨立成一座城市。一直到了1932年市區計畫的街路並公園圖,才有總督府的出現,然後 計畫把總督府門口的道路拓寬 。 今日我們所見到的 景福門 圓環會長這麼大顆,也是因為1932年的市區計畫所致。大家很清楚總督府的設計就是象徵極權,周邊道路自然也要與之相襯,但看在現代的交通工程上,這樣大型的路口並不利於交通安全與效率,因為極大的物理區就代表著極多衝突點,若沒有明確的動線約束,則行車軌跡就會發散不一致,車流就會混亂產生隱患。今日國內有許多圓環,仍出自於景觀或政治考量產生,畢竟過去人就是交通,圓環的存在就只是廣場,是用來吸引人群聚集的地方,並且產生一個視覺集中效果,這樣的設計就未必適合今日以車為主的交通模式。...

翻譯:倫敦擬擴大禁車與降速區域

圖片
原文 (英) 為了改善交通安全並降低交通壅塞,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因面積接近一平方英里,又被稱為平方英里城)將有一半的道路禁止車輛進入。在2018年夏天,東城區步行街的計畫被提出之後,規劃及運輸委員會則會在十月對此提案做出決定。 根據管理者倫敦金融城公司的提案,這是為了在金融城導入「世界級」的街景,所有道路的速限也將被降低至15英里(約24公里)。而在「行人優先區」內,所有車輛都被禁止進入,包含商用車與公車,且行人擁有優於自行車的路權。這項政策是該公司的第一階段計畫,預計將持續25年,雖然明年可能會出現變數。規劃及運輸委員會的官員則表示,倫敦金融城是一個獨特的區域,這裡有全倫敦最繁忙的街道,總共有超過48萬人口在這裡通勤。 倫敦金融城公司呼籲倫敦交通局重新考慮是否應採用2003年推出的交通擁擠費,儘管它被稱為是過時的產物。在該項提案中,不同的使用者與車種將被收取不同的道路使用費,並對高汙染車輛徵收較高的費用。 提案中也納入了建立一條「核心自行車道路網」的草案,包含設置在重要路徑上、寬達兩公尺、具備實體保護的自行車道路網。自行車運動的一位成員此表達支持與期待,他認為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且他們不會因為行人優先區的提出而中止訴求。 「街道的設計必須有利於人們『平靜地移動與互動』,這項草案就是在提供適當的交通組成方式與互動環境。」這樣的作法並非空穴來風,這是源自於2015年,某位騎自行車的勞工受到貨車撞擊身亡的案例;接著在去年,倫敦金融城實施了早上七點至晚上七點,除了自行車與公車以外禁止進入的管制。

翻譯:布魯塞爾透過限速提升道路安全

圖片
原文 (英) 隨著新的一年的開始, 布魯塞爾 的道路規則發生了變化。 從2021年 1月1日起, 比利時 首都幾乎所有地方的汽車都必須保持每小時30公里(18.6英里)的速度限制。市府表示, 布魯塞爾 所有19個區將採取一致性的措施,如此將有助於減少事故並提高道路安全性,只有幾條主要幹道例外。 民眾的意見相當分歧。有人說最好讓汽車開慢一點,特別是對於兒童的安全而言。但是,不少用路人告訴 比利時 廣播公司(RTBF),儘管他同意校園周邊的進行限速,但到處都實施真的太超過。 從2018年以來一直試驗限速政策的 斯哈爾貝克 區區長 塞西爾·喬多涅 (Cécile Jodogne)則不同意,他解釋:「仍然有些人不想了解道路安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它的影響不僅僅是減少事故數量,而已經兩年沒有發生過嚴重事故了,而我們也獲得了更安靜的生活環境。」 超速取締將遍及全市19區,並將會安裝許多測速照相機,多數違法者將會收到罰款。但相關官員補充,屢次違規者甚至可能面臨吊銷駕照的處罰。

翻譯:有機聚落如何發展公共運輸?

圖片
原文 (英) 森特再也 (Sunter Jaya)是北 雅加達 都會圈裡面2500個城鎮或鄰里之一,它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的開發方式包含活躍的步行空間及徒步區,這也是公共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的重要特徵。基於舊聚落「甘榜」(kampung)特有的物理特性及連結脈絡,運輸政策與發展研究所(ITDP)最近展開了一項測試,用來改善村民的可及性與安全性。這項倡議得到了地方政府與省政府的支持,其方案將可做為雅加達其他140個甘榜可借鏡的對象。 什麼是甘榜?甘榜是一種有機的住宅與土地使用混合的聚落,通常是一種都市發展之下的舊聚落殘餘。在大多數情況之下,它被當地視為一種合法存在的居住環境,並被作為一種住宅解決方案,用以容納印尼都市的70~85%人口。甘榜是移民人口及當地居民的家園,它有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具備高度的商業活動與社區服務。村莊本身就是一個最基礎的地方治理單位,也因為良好的治理環境而具備公民參與及公共運輸導向的特徵,並具備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多樣性。 公共運輸導向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居民很容易在都市或社區內取得高品質的公共運輸。首先,這個環境必須圍繞著足夠的交通需求密度以支撐運量,包含人口與活動;第二,步行與自行車的條件必須要安全,且能到達運輸場站及鄰近的各個角落。這些條件都具備,就能夠減低對汽車的依賴及對街道人行空間的占用與削減。ITDP的「TOD框架」(TOD framework)以八大原則來定義其特點:步行、自行車、路網完整、公共運輸、混合使用、密集、緊湊發展及機動性增強(Walk, Cycle, Connect, Transit, Mix, Densify, Compact and Shift)。如果要創造一個平等且具備包容性的鄰里,這八大原則就是必要條件。 森特再也 就是一個獨特的甘榜,它位於 聖巴拉特 (Sunter Barat)水庫的岸邊,而且距離捷運站只有一百公尺,人口有一萬三千人,並體現了一座高品質的都市環境。甘榜以有機的方式發展,並支持當地民眾及旅客,是一個改善既有系統的理想起點,而該村落就有一座緊湊的步行及自行車路網,這個路網能夠提供許多商業服務與就業機會,並使步行與自行車作為當地民眾的首選,尤其是學童與其照顧者──大多是婦女。附近夾窄的巷弄捷徑也考慮了步行與自行車的便利性,可以避免走遠路,...

翻譯:新幹線將進行無人駕駛測試

圖片
原文 (英) JR 東日本 在2020年11月10日宣布,將計畫用一列12編成的E7系高速列車,於2021年10月及11月進行一連串無人駕駛測試。 作為「 改變2027年」計畫的一部份, 這些測試將 用於累積及驗證自動駕駛的相關資料,讓未來可以透過無人駕駛的方式運行新幹線, 促進軌道運輸的長期發展 。 測試將在 上越 新幹線的最北段進行,這裡不會有商業運轉的列車經過。這裡是 新潟 站到 東新潟 機廠的5.75公里路段,與傳統鐵路 白新 線(Hakushin Line)平行,並包含兩處急彎。 試驗過程將會評估四項列車技術: 自動發車。 道旁號誌與車載號誌能夠命令列車自動加減速。 以自動列車運行系統(ATO)讓列車停止於特定位置。 如果有需求,可 透過遠端干預讓列車停止。 另一方面,測試的用意也是評估第五代通訊技術(5G)傳輸高清訊號的潛力,用於未來的國家通訊系統上。

翻譯:公車自動化的各種試驗

圖片
原文 (英) 自動駕駛的技術似乎準備就緒,但是到現在還沒有任何監督機制,社會大眾也還沒有準備好。但是自動駕駛公車的測試案例不斷在增加,且某些製造商宣稱未來數年內就可以讓自動駕駛公車上路;雖然在封閉小區域內運行的自動駕駛公車並不新奇,但標準尺寸的無人市區公車已經蓄勢待發。 瑞典富豪(Volvo)公車在2019年3月在新加坡展示了首輛自動駕駛概念車,由富豪7900電動公車改裝。這是富豪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的成果,也是首次無人駕駛市區公車的示範,而且馬上就要在南洋理工大學展開試驗。瑞典富豪透過新聞稿指出,自動公車透過偵測器及導航控制系統,並由綜合人工智慧(AI)來進行管理。事實上,在更早以前的2018年6月,富豪就已經向瑞典哥特堡帆船賽的參觀民眾展示相關的概念。 繼續關注瑞典的廠商。斯堪尼亞(Scania)宣布,從2020年起,將有兩輛自動駕駛公車派駐給北歐最大的客運業者大野(Nobina),在斯德哥爾摩附近的固定路線上進行試驗,由斯堪尼亞第一款電動公車 Citywide Electric 進行測試。測示將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空車行駛、第二階段為歡迎搭乘,當然安全是首要之務,車上會派駐一位安全駕駛員來監控並協助乘客。 這項計畫可以追溯到2018年4月,斯堪尼亞跟中國海梁科技之間的合作關係,這家公司專門為中國運輸業者提供解決方案,像是自動駕駛、電氣化及連結性等,並協在2017年協助深圳公交集團測試自動駕駛公車。兩家公司將攜手合作,加速商用車自動化與永續化。 在實驗架構上,兩輛斯堪尼亞低地板電動公車將會聯接至快速郊區化後的住宅區,那裡距離斯德哥爾摩二十公里,有一座地鐵站,也有一些創新的計畫,例如公車捷運系統、數位化解決方案等。至於充電,將會利用夜間在機廠內完成。 另一個自動駕駛公車計畫將在蘇格蘭啟動,但測試的對象是柴油公車。這個計畫受到英國政府支持並補貼435萬英鎊,由數家業者共同合作,五輛自動駕駛公車將經過四路橋(Forth Road Bridge)連接法伊夫(Fife)和愛丁堡(Edinburgh),營運將在2020年上路。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已經著手進行自動場站的開發,公車將在全自動化的狀態下入庫和洗車,這是最有可能馬上實現的應用。 義大利的依維科(Iveco)在2019年6月宣布,自動駕駛公車的原型車將在2021年上路,他們與法國公司易英里(EasyMile)合作,而這...

翻譯:德鐵與西門子啟動氫能列車試驗

圖片
原文 (英) 作為應對氣候危機和實現碳中和的政策一環,德鐵(Deutsche Bahn, DB)宣布將開始測試一套新的氫列車裝置。該設備與西門子合作開發,用以取代燃燒傳統的柴油燃料,它是由氫氣和氧氣的反應來發電,唯一的副產品則是水。 西門子交通運輸部門和德鐵正合作開發氫燃料電池列車和填充站,並將於2024年進行試運作,用以取代德國當地鐵道網路上的柴油發動機。氫燃料電池列車擁有600公里(約400英里)的續航里程,與時速160公里的最高時速,德鐵認為新的列車裝置每年可以減少約330噸的二氧化碳污染。德鐵表示,在西南方的巴登-符騰堡州的試運行之前的三年內,就會開始將一間維修廠改建為新的加氫站。 德鐵的數位化與技術董事會成員薩賓·傑施克(Sabine Jeschke)教授說:「我們將利用綠色電力在地生產氫氣,並像柴油火車一樣迅速給火車加油,這表明實現氣候友好的運輸轉向是可能的。」 另外,西門子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的原型也將能通過車載電池進行補充。該設計允許使用模組化系統,這意味著它也可以由現有的架空線供電,取決於其運行的位置。儘管德國多數的鐵道網路都已電氣化,但仍然約有13,000公里,佔系統的40%的軌道還是由柴油驅動。由於各鐵路公司有義務在2050年或更早之前終止碳排放量,因此傑施克說:「我們必須將化石燃料的消耗量降至零,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再有一輛車使用傳統柴油運轉。」 德鐵的目標是在2038年德國關閉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時,將其網路中使用綠色能源的比例從目前的60%提高到100%;另外,作為武漢肺炎刺激方案的一部分,柏林於2020年宣布了一項90億歐元(110億美元)的資金,用以發展可再生能源系統中茁壯氫生產的作用。儘管當今使用的大多數氫氣都來自化石氣體和煤炭,但在未來十年中,綠色氫氣有望在成本上與石化燃料競爭,並在低碳工業、供暖及運輸中發揮關鍵作用。

翻譯:新加坡不再購買柴油公車

圖片
原文 (英) 新加坡的柴油公車已經沒有前途了,因為以後新加坡只會買電動公車跟油電混合公車,並以2040年為目標大力推動公車電氣化。在這樣一個宏偉的目標之下,在二十年內就會有5,400輛公車被汰換,也就是每年270輛。 根據《海峽時報》引用新加坡國家運輸部長(Minister of State for Transport)賈尼爾·普圖基里(Janil Puthucheary)的解釋,新加坡還計畫將計程車也電氣化。此外,新加坡也是瑞典富豪(Volvo)在2019年3月發表自駕公車的地方,這種自駕公車採用 Volvo 7900 Electric 電動公車改造而成。 從2019年三月以來,新加坡已獲得了50輛油電混合車,採用的是 Volvo 7900 Hybrid 車型。在更早以前,還有110輛電動公車的採購案,當時新加坡國土運輸局(Singapore Land Transport Authority, LTA)分別向三家廠商採購,包含比亞迪(BYD)、新加坡技術工程(ST Engineering)及宇通-南瑞(Yutong-NARI),總價5,064萬美元。現在,已有60輛電動公車將被引進。 根據2018年10月的訊息,新加坡技術工程跟比亞迪會分別提供20輛單層公車,價值分別為1,700萬美元跟1,500萬美元;宇通-南瑞則會交付十輛雙層公車跟十輛單層公車,總價1,800萬美元。而新加坡技術工程跟比亞迪的40輛電動公車,並採用瑞典ABB的技術。 新車完成交付之後,陸路運輸管理局就會把公車分配給四家客運業者,包含新捷運(SBS Transit)、八達巴士(SMRT Buses)、易塔通(Tower Transit)及前進新加坡(Go-Ahead Singapore)。 ABB為新加坡技術工程提供的解決方案,包含四組450kW充電裝置,並涵蓋土建、安裝、專案管理及調校測試。這個充電技術採用機會充電(opportunity charging, OppCharge)平台,可透過置頂充電器,讓公車在重要交叉路口等候時,以不到十分鐘的時間進行充電。 針對比亞迪,ABB則提供十座150 kW的夜間充電系統,在夜間為20輛電動公車充電。當所有車輛停放在機廠時,一次最多可以為兩輛車充電,並依序連接至所有公車,只要4.5小時就可以讓所有公車運行一整天。 新加坡的客運業者早已試用過電池電動公車...

翻譯:中南美洲都市將成為道路安全典範

圖片
原文 (英) 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已經成為全球都市交通規畫及道路安全中,最熟悉的術語之一。自1990年代在 瑞典 出現,並傳播到歐洲及英國之後,道路安全策略在各個城市中獲得廣泛的應用,這是因為有許多證據足以支持這些做法。 採取「安全系統」(Safe System)來設計道路的國家或城市,承認人們一定會犯錯,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交通系統不要讓人們因為犯錯就造成傷亡。 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些交通事故傷亡率極高國家只堅持傳統的方法,認為事故的主因是在個人自己的問題 ,所以要把他們當人看,好好教育他,然後用執法來加以管教;實施零死亡願景的國家早已超脫了這些束縛,獲得了更快、更強且更趨於穩定的成效。 歐美國家有40個城市已經採行零死亡願景,中南美洲都市必須盡快跟上腳步。中南美洲都市每年有10萬人死在輪子底下,其中5~14歲的兒童是最大宗的死亡人口,第二大族群則是15~44歲的年輕人。 根據統計,某些中南美洲國家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了國民生產總值(GDP)損失1.5%至3.9%左右,但這個數據有可能被低估。其他研究則發現,如果能夠降低一半的事故,則GDP可以提升7~22%左右。快速機動化的交通造成許多國家重大的損失,因此道路交通安全不應該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也是拚經濟發大財的必要條件。 如今,中南美洲都市獲得了一個關鍵的機會,可以更有決心來降低交通事故。次世代的道路安全專家、交通工程師及都市規劃人員,他們已經為示範計畫做好準備,準備應對這些嚴峻的交通安全挑戰,真正達成零死亡願景。 許多城市在提升道路安全及制定新標準上獲得重大的進展,尤其是三座首度引進零死亡願景的城市: 哥倫比亞 的 波哥大 、 巴西 的 聖保羅 與 福塔萊薩 。其中, 波哥大 透過降低五條主要道路(佔該市25%的事故地點)的速限,短短六個月內(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就拯救了60條人命,也就是比前一年減少60人。 在 巴西 , 聖保羅 和 福塔萊薩 都使用了道路設計改善措施和減速措施,特別是在學校和醫院附近,讓使用者更加安全。 聖保羅 在一條交通量極大的路廊上改善了安全性,僅一年就使該路廊上的死亡人數減少了68%,而該市也於2019年啟動了道路安全計畫,目標是2028年全市交通死亡人數減少一半。 福塔萊薩 最近完成了道路安全行動計畫,並已在2011年至2018年間減少了44%的交通事故死...

翻譯:行駛在北極圈內的電動公車

圖片
原文 (英) 電動公車技術已經準備進到北極圈。 瑞典富豪 (Volvo)於2020年9月接到 挪威 北部 博德 市(Bodø)的訂單,用於提供行駛在全世界最北端的電動公車,包含31輛公車、充電基礎設施及後勤服務,並在2021年7月以 北方公車 (Nordlandsbuss)的塗裝投入服務。 安靜且無排放的電動公車可以大幅改善都市環境,並降低公共運輸對氣候的衝擊。 博德 市位在 奧斯陸 北方1,200公里,這彰顯出挪威對抗氣候變遷的雄心壯志;甚至, 挪威 還宣示了2025年全國公車零排放。 這家來自 瑞典 的車輛製造商,正極力鞏固在 挪威 電動公車市場的地位。根據 富豪 的數份報告,在2020年間, 富豪 在 挪威 已獲得了63輛電動公車訂單,例如來自 德拉門 (Drammen)和 奧勒松 (Ålesund)的訂單。在挪威,最大的競爭者是中國的 比亞迪 ,但取得最大訂單的廠商是 宇通 客車,他們剛從運輸業者 科利斯 (Keolis)那邊獲得了102輛電動公車的訂單。 富豪 指出,他們根據 博德 市特殊的營運條件下進行分析並制定協議。而這31輛電動公車中,有17輛為12公尺傳統尺寸、其餘17輛則為18公尺絞接公車,可搭載120位乘客。其中,充電基礎設施將由瑞典電力大廠ABB提供。 北方公車 所屬的 薩頓 集團( Saltens Group) 行政總監 安德斯·米亞蘭 ( Anders Mjaaland) 表示:「這是 挪威 北部最大的永續公路運輸計畫,不管是對地方政府還是本公司來說都具有重大意義。」而 富豪 客車行銷總監則說:「每一座城市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我們進行了初步分析及路線模擬,考量地形、路線服務水準以及各場站之間的距離,以應對我們業務的需求。」

翻譯:漢堡將購買燃料電池公車

圖片
原文 (英) 漢堡高架鐵路公司(Hamburger Hochbahn,以下稱漢堡高鐵)於2020年8月舉辦招標,要購買50輛燃料電池公車。本次招標分為四個梯次,分別在2021至2025年間陸續上路,他們想一次購買配備燃料電池增程器及單純只有電池的電動公車,包含12公尺及18公尺長的車型。 漢堡高鐵表示,12公尺長的單節公車,續航力至少要達到300公里;18公尺長的絞接公車,續航力則要達到230公里。漢堡高鐵雖然是賓士第一個使用燃料電池增程器測試電動公車的客戶,但在招標之前,歐洲就有數家廠商已符合資格。漢堡高鐵說,目前有數家競標者實際達到技術要求,但這些廠商的名稱必須保密。 除了純電池電動公車,漢堡高鐵目前更著重於燃料電池技術,以利在2030年達到車隊零排放,並在往後的十年內淘汰掉柴油公車。目前漢堡高鐵的電動公車共有三種,分別為數輛賓士電動版西塔羅(Mercedes-Benz eCitaro)、索拉瑞斯的烏爾比諾(Solaris Urbino),以及一輛猛獅的電動版獅城(MAN Lion's City E);其中漢堡高鐵更是賓士電動公車的啟動客戶。 根據漢堡高鐵的目標,在2021到2025年間至少會有530輛電動公車引進,包含純電池及燃料電池公車。其中純電池公車的框架招標案已經在2019年9月啟動,並在2021至2022年間購買100輛公車,包含50輛絞接公車。而到了2022年底,就會有超過160輛電動公車出現在漢堡的街道上。 回到漢堡高鐵的氫能計畫。從2014年開始,漢堡高鐵就已經和賓士合作,在一條創新路線上進行測試,並使用了四輛賓士的氫能公車。這項計畫雖然已在2019年結束,車輛也歸還給賓士,但漢堡高鐵意猶未盡,又把歪腦筋動到賓士的電動絞接公車上面,想要看看把燃料電池增程器裝上去會怎樣,因此很有可能最後就是賓士得標。 (編按:燃料電池增程器是一種附掛的系統,透過燃料電池供應額外能源,可以提升傳統電動公車的續航力,是在現有電池技術限制之下的解決方案。當然,也可以透過中途快速充電的方式,讓公車在停靠站時順便充電,只是基礎建設要先做好。)

翻譯:波哥大的公車電氣化

圖片
原文 (英) 2019年6月,中國各家製造商對於一項招標案虎視眈眈。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將採購594輛電動公車加入公車捷運系統的營運,在這之前都只有燃油公車跟天然氣公車運行。然而這594輛公車只是短期的計畫,中期的計畫是要採購2700輛低排放或零排放公車,但無論如何這都將成為拉丁美洲最龐大的電動車隊,超越了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的200輛電動公車。 招標公告由波哥大市長恩里克‧潘那羅薩(Enrique Peñalosa)跟千禧年運輸(Transmilenio)總經理共同發布,預計九月公布招標結果。招標的重點是12公尺公車跟一些短軸公車,預計配置在波哥大都市運輸系統(Sistema de Transporte Urbano de Bogotá, SITP)路網,這是一個行駛混合車道的接駁公車系統,而千禧年運輸主要的車隊組成則是絞接公車跟雙絞接公車。 這594輛電動公車皆未採購快速充電設計,目前投標廠商包含比亞迪、三井物產跟葡萄牙廠商組成的三井-卡埃塔諾(Mitsui - Caetano)聯盟、西門子、申沃、宇通、銀隆(之前來高雄展示電動雙節公車的廠商)、東風、中國重汽(賽德卡)、福田和中通。在2018年11月,瑞典富豪(Volvo)才獲得了700輛公車的訂單,其中有402輛是雙絞接公車,將由超級波蘿(Superpolo)打造車體。在2019年初,瑞典斯堪尼亞(Scania)也贏得了260輛天然氣公車的訂單,再加上之前供應的481輛公車之後,總數來到了741輛。 前面這兩個訂單都集中在燃油或天然氣的絞接公車或雙絞接公車,波哥大都市運輸系統路網的電動公車可被視為是一項測試,來試探電動公車是否能夠承受主幹線的龐大運量。而高容量電池一直是比亞迪的專長,之前他們也宣稱成功製造出世界上最長的電動公車,所以波哥大公車捷運系統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從傳統的「瑞典車隊」進展到「遠東車隊」。

翻譯:第一輛電動公車進軍芬蘭

圖片
原文 (英) 荷蘭電動公車廠商VDL在2018年秋季推出了Citea系列電動公車後,獲得了第一筆該系列的訂單。這是芬蘭客運業者泰默倫丁‧立肯尼(Tammelundin Liikenne Oy)為赫爾辛基公車路線採購的40輛電動公車,預計在2019年8月上路,每日營運22小時。而這家公司也是芬蘭第一家電動公車業者。 更精確地表示,這些 VDL 製造的電動公車將分配在赫爾辛基的武薩里(Vuosaari)地區,行駛90和96號路線並直接汰換既有的柴油公車,夜間還可延駛至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該車長12.9米,座位數為40+3,載客量約80人。VDL的新聞稿則說明,這份訂單採用的「Citeas SLE-129 Electric」電動公車配備了最新的 216 kWh 電池組。 在日間,電動公車的營運路線為2~5公里,並在武薩里捷運站充電;夜間營運路線則為17~19公里,並在赫爾辛基中央車站充電。充電方式為透過車頂集電弓受電,電力傳輸容量為300 kW,此外回到車庫之後也會用 50 kW 的車廠充電器進行慢速充電。 「為了使公共運輸更加永續,並有效邁向更健康的生活環境,身為一家公共運輸業者,我們將致力於使赫爾辛基成為一座永續城市。我們很自豪能成為芬蘭第一家購買電動公車的客運業者,並與荷蘭VDL公司合作。」泰默倫丁‧立肯尼公司總經理勞諾‧埃勒斯(Launo Elers)表示。 目前,荷蘭VDL是歐洲主要的電動公車製造商之一,在西歐共有超過250輛 VDL Citea 電動公車營運中,總行駛里程超過 15,000,000公里。Citea SLE Electric版本(12和12.9公尺)是Citea LLE-99 Electric 的旗艦車種,目前主要在荷蘭和盧森堡的區域路線上營運。 Citea SLE Electric的標配為全新 216 kWh 電池組,也可選配 288 kWh 電池組,這些配備為電動公車提供了100到200公里的續航力,行駛其間毋須再額外充電。而12和12.9公尺的車種都標配組合型充電系統(Combined Charging System, CCS)插頭,還可以選擇配備「車頂配置」或「充電站配置」的集電弓,充電容量高達450 kW。

翻譯:英國新創電動公車展開測試

圖片
原文 (英) 英國電動車廠商到達者(Arrival)宣布,他們已於英國的某個測試場地展開電動公車的試驗,針對獲得認證(certification)之前進行驗證(validation)與測試。總裁阿維納什·特魯格伯(Avinash Rugoobur)表示:「我們期待從微型工廠出發,從2022年開始以電動公車為首,逐步將我們的產品推向市場,作為全球的空氣清潔工具。」 而在測試完成之後,到達者將在2022年第一季與英國最大的客運業者「第一公車」(First Bus)合作,在一般道路上進行試驗,讓到達者電動公車加入第一公車的路線上運行,預計於2022年第二季展開量產。到達者表示:「我們正在為所有的使用者創造一種創新的公共運輸體驗,包含乘客、駕駛、清潔人員及業者本身;同時降低成本,讓公車電氣化更容易實施。」 透過到達者自行研發的生態軟體系統(software ecosystem),將能實現完全連線(full connectivity)、數位客製化(digital customisation),並且深入追蹤(deep access)車輛的動態與數據。此外,也能透過模組化的方式,讓車輛的運行方式滿足每一座城市的需求,用於配置路線長度、續航力、電池及載客容量。 第一輛生產的到達者電動公車將配置三組車門,可在全平坦的地板上靈活配置座位,達到無障礙需求並創造更多的站立空間,也能帶給乘客更舒適的搭乘空間。車廂還配備環繞式的車外與車內顯示螢幕、自適應照明(adaptable lighting)、透明車頂及一系列的數位化功能,並採用與旗下其他電動車產品一樣的零組件,以及複合式的可回收材料,這將使到達者電動公車比目前市場上其他電池電動公車還要更輕。 到達者公車平台部門的副總裁弗蘭克·德塞尼斯(Franck Desenis)表示:「這是到達者的重要里程碑,我們很高興能夠在取得歐盟認證和公共道路試驗之前開始進行地面測試,目前公車已經在那邊進行測試。我們看到各地方政府對於電動公車的濃厚興趣,特別是那些想要升級公共運輸以達到零排放的政府,因此我們正在與政府、城市及客運業者合作,為地方構建基礎設施及無縫運輸的解決方案,支持他們各種對於清潔能源的目標。」

翻譯:斯堪尼亞的電氣化戰略

圖片
原文 (英) 瑞典廠商斯堪尼亞(Scania)在2021年9月,開放瑞典市場訂購Citywide BEV電動公車,同時也宣布將在其總部南泰利耶(Södertälje)投資超過一億歐元設置電池組裝廠。其最終目的,在於讓旗下的商用車產品,續航力在四至五年內達到五百公里。相對於目前的技術,這些電動商用車充一次電的續航力約為250公里。 斯堪尼亞已經批准2025科學目標倡議( Science Based Targets )與氣候承諾,宣示2040年實現零排放目標,並指出:「這項承諾包含從製造端到客戶端的碳排放,同時有96%來自於我們生產的產品。」斯堪尼亞也說明,「雖然生質燃料是商用車電氣化尚未成熟之前的過渡產物,像是木材運輸、偏遠運輸、重型與長途運輸等,但我們也很努力讓這些領域的商用車也能實現電氣化,並且為這些啟動客戶測試新產品。」 斯堪尼亞電動車輛部門的高級副總裁弗雷德里克·阿拉德(Fredrik Allard)表示:「能夠預期事件的發生並排定期程,意味著我們能夠幫客戶超前部署,尤其是對於充電設施這類需要耗費時間實施的事情上。我們透過與傳統運輸業、能源基礎設施廠商及綠電供應商建立強而有力的合作關係,並且與這些利害關係人組成聯盟。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跟隨相關產業的轉型,還要站在這個領域的最前線,就像我們說的「轉動變革」(Driving the sh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