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從快速道路困境再談車道指示標誌設計

烏俄戰爭來臨之前,烏克蘭道路養護公司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將指標全部改成髒話。

繼之前筆者研究德國高速公路的車道指示標誌後,網路上也陸陸續續出現類似的討論,其中最高潮當屬「鶯歌八德」事件。許多讀者喜歡看標線改造與路口幾何改善,但標誌的配合也很重要,尤其方向指示標誌與車道指示標誌更是影響駕駛行為的重要因子。

在高快速公路車道指示標誌的領域之中,當屬匝道的標誌為顯學,畢竟其風險最高。國內也有眾多關於車道指示標誌如何說明的文獻,而鶯歌八德事件之後,運研所也受指示開始進行相關研究,讓我們靜候佳音。至於主線路段,雖主流認知並沒有明顯的意見,但筆者還是認為有以下問題:

  1. 牌面配置:正常狀況下,高快速公路非一車道一目的地,且一車道代表一箭頭,故所有箭頭都應指向同一目的地,再依照箭頭方向順序排列,例如由下至上的箭頭,越遠的目的地要放在越上方。另外,假如有向外分出的減速車道與匝道,其牌面應與主車道分隔。
  2. 訊息整合:某些情境下,尤其是快速公路,常會出現許多附掛或非正式的方向指示標誌,打亂了預告、行動、確認的三階段次序與邏輯,甚至額外增加資訊,造成用路人混淆。

剛好最近有讀者提供台86線臺南端的決策資訊圖,顯現單純的丁字路口,現場資訊仍然一團混亂;同為省道公路系統,介面問題仍然存在且嚴重,文不對題。筆者認為,欲改善此類亂象,唯有透過決策資訊整合著手,否則用路人面對紊亂的資訊時,會產生遲疑(dilemma),甚至突然改變決策而肇事。

以下圖為例,預告之後的行動點達三處,且每個方向都會遭遇到前後不一致的行動點。例如3號行動點右轉往安平,但到了4號9行動點又追加了四鯤鯓及喜樹,結果最後抵達的確認點是喜樹。若民眾不熟悉臺南端與喜樹的相對位置,則容易誤判行駛方向。另外,追加行動點的位置已位於匝道端頭,且加上其排列方式並以非法定標誌統一呈現,故容易讓使用者突然改變決策,或是忽略資訊產生不便。

第5行動點更存在隱患,因快速公路終點以為雙左轉車道,亦即右轉車流已先透過槽化離開,理應不存在向右的指標。然而,此處又空穴來風,多了往喜樹的右轉資訊,與地面標線矛盾且喪失功能性。

各種牌面五花八門,沒有一致性的型態,導致資訊混亂。

從現場就可發現標誌與標線的矛盾。

快速道路之各種預告號誌,因道路設計速率較高,判讀時間短,其顯現方式應參考高速公路之型態精進,而非如同一般公路呈現,並避免顯示額外附掛之牌面,以利使用者判讀。另外,多車道公路之標誌配置應有利於所有用路人判讀,於道旁附掛牌面容易因路肩寬度或所處車道位置無法判讀,故車道指示標誌應以門架為原則,且重要資訊也應盡量以門架顯示為主。

筆者嘗試以歐陸常見的編排邏輯來整合車道指示標誌的資訊。首先,此處散落著各種方向指示標誌,所以應先收集各個方向指示標誌,將其顯示的目的地資訊整合;接著,再參酌各目的地的相對位置排列上下次序;最後,依照現地路口幾何與車道配置決定箭頭的數量與方向。然而與歐洲各國不同,國內交通標誌以雙語並列,故筆者也嘗試中英文排列方式,由牌面中心線分別靠左右對齊,讓雙語資訊並列更加整齊清晰。

部分讀者認為我國與歐陸國家的編排邏輯係「風格」上的差異,與「法定」的標誌不同。然筆者認為,車道指示標誌之所以應被檢討並效法歐陸國家,是來自於「邏輯」上的差異。歐陸常見的編排邏輯,更能符合高快速公路的正確使用方式,即「右側行駛、左側超越」且所有車道皆能到達目的地,而非每一車道不同目的地。

雖然建議改善方案與「法定」交通標誌存在差異,因此主管機關可能較難接受這種排列方式。但是,邏輯可以決定排版方式,也影響使用者的操作方式;改善後的車道指示標誌與德國、奧地利、瑞士、瑞典及挪威等國採用的排版方式相同,係通用各國且行之有年之實務典範,可謂有理走遍天下。其目的地依照箭頭指向順序排列,亦更有利於判讀,不僅簡單而且快速,故應在國內被大力推廣。

在工程上,正確的邏輯可以傳達正確的訊息,最後產生結果;在人文上,美觀直覺、賞心悅目的介面讓使用者操作更方便,同時降低駕駛的壓力。用路資訊如何提供、何時提供都是一項重要議題,從大尺度的高速公路至小尺度的建築內部指標,都會涉及到用路資訊如何提供、何時提供的關鍵課題,所以筆者認為「車道指示標誌」其實是一項從土木、交通、都市計畫、建築到平面設計的通用概念。

左側「灣裡」之方向指示標誌,並非法規標準之格式,且駕駛人目光會優先檢視主要資訊,附掛牌面則容易被忽略。

整合之後,資訊較為簡單清晰。

改善後車道指示標誌完成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翻譯:瑞士國鐵採購全新貨運機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