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創造以兒童為中心的交通環境

原文(英)

兒童占了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從我們的都市設計與運作方式來看,似乎都不是這樣。在大多數地方,容納私人運具的議題永遠優先於兒童的福祉與發展,不僅道路上的風險威脅著兒童的安全,糟糕的空氣品質也損害著兒童的健康,災難性的氣候變遷更讓兒童的未來備受質疑。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表示,全球有二十億名兒童暴露在危險等級的空氣汙染之中,假如我們繼續燃燒石化能源,這樣的情況只會越來越糟。但是,當我們透過具有包容性的永續交通,將兒童放在都市發展的中心點,我們的都市就可以變成適合兒童成長的地方。因此,當都市環境優先考量兒童的需求時,就能間接讓應對氣候變遷的議題獲得進展。

透過緊湊的開發方式,都市的交通模式將更適宜透過步行來完成,學校與各種服務設施也更容易到達,街道就能成為都市中最大的公共空間。藉由服務範圍更廣泛的公共運輸與彈性的旅次選擇,我們除了可以減少廢氣排放,還能夠讓城市逐漸復原,提升生活品質並增進市民健康。當然,不僅是針對嬰幼兒有益,對於其照護者與我們每個人來說,這種具備需求反應與包容性的都市環境與運輸系統,對大家都是有益無害。

道路傷亡對全世界的青年來說,是最悲慘、但也最能預防的健康問題。在墨西哥,運輸政策與發展研究所(ITDP)與地方政府、社區鄰里合作,讓學校周邊的環境更安全,並改善當地的空氣品質。透過引進減速設施(speed humps)、人行道緣石展延(sidewalk extensions)、降低速限與自動執法設施(enforcing automatic ticketing),可以讓通學區域成為適合兒童步行與騎自行車的地方,更加以人為本。

當然,還需要更多政策來改變兒童和所有民眾在城市街道上的互動方式。目前印度普納(Pune)已經成為了「兒本交通」(Child-centered Mobility)的街道設計典範,透過改造街道成為以人為中心的「完全街道」(Complete Streets)工程,普納已經將總長150公里的人行道改善,增加寬度並增設長椅,變成行人的安全路徑與活動空間。同時,因應兒童過馬路的時間更長,還在馬路中央大量設置庇護島,以兒童友善的角度引進基礎設施,進一步促進行人安全。未來這些典範將能推展至印度其他區域甚至世界各地,未來幾十年內就能成為造福全人類的救星。

強大且龐大的公共運輸路網是城市交通的支柱,也是有效改善氣候變遷的重要解決方案。但許多都市公共運輸路網存在著不連貫、過度擁擠或乘車環境危險等條件,導致婦女、兒童或其照護者少了許多獲得教育、工作或休閒的機會。為了消除這些障礙帶來的挑戰,ITDP也在印尼雅加達引進清潔能源車隊以改善公車捷運系統(BRT),將焦點放在兒童、婦女、殘障人士及低收入戶族群。

當我們將都市交通環境的重點放在兒童時,我們就必須從汽車中奪回城市街道的主權,將兒童的需求放在首位。透過街道主角的移轉,我們可以創造永續的都市環境,在未來幾年造福所有人,並讓建設城市成為讓孩子們茁壯成長的助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翻譯:瑞士國鐵採購全新貨運機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