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由都市發展脈絡檢視鐵路立體化之必要性

這座橋的外觀,某種程度上也神似柏林城鐵帕克韋格橋(Parkwegbrücke)的新舊橋融合。 前言 筆者在2018年與2019年相繼前往柏林與東京,突然驚覺東京的高架鐵路與柏林極其相似,其中東京萬世橋舊車站活化後與有樂町一帶開設的商店群,就好似柏林的小綠人餐廳,都開設在磚造拱橋之下,又宛如穴居。回到臺灣之後,連忙查了資料,原來東京跟柏林高架鐵路頗有淵源,東京高架鐵路為德國工程師赫爾曼·魯姆舍特爾(Hermann Rumschöttel)考量土地取得成本與日本多地震之特性而選線並建造。由於他也曾參與柏林高架鐵路的工程,因此東京萬世橋附近的高架鐵路頗有柏林施普雷(Spree)河畔的味道,只是尺度縮小了一點。 事實上,這跟歐洲大多數歷史久遠的城市類似,因為鐵路屬於工業革命後誕生的基礎建設,城市則是動輒數百年的既成聚落,鐵路自然設置於城鎮邊緣。在這樣的區位選擇上,旅客要往不同地區都必須至不同的終端車站搭車,後來部分城市則設有環狀鐵路繞過市區進行連結。然而,在後續鐵路交通的發展之下,穿越市中心並連結都市邊緣各端點站的需求增加,才有了地下鐵路或高架鐵路穿越市中心,甚至誕生了地鐵。 日本鐵路的歷史也如此,最早以前只有新橋跟上野車站分別作為東京南北聯外的主要車站,旅客必須以這兩個門戶進出東京,然後才有環狀鐵路的出現,也就是今日山手線的部分路段。至於皇居附近的銀座地區,則是東京的商業中心,有必要以立體化穿越。東京車站即是因這條高架鐵路而誕生,雖然它看起來是一座平面車站,但如果觀察它的兩端,都是以橋樑銜接,故它其實是一座站房在地面的高架車站。而東京車站的出現,除了其建築本身具備的代表性意義之外,高架鐵路的連接對於日本歷史或日本鐵路史的發展也極為重要,在大宮鐵路博物館的文獻展廳中也可以找到當年魯姆舍特爾的設計圖。 兩處高架橋皆為連續磚拱橋的構型 鐵路與都市發展的關係 若我們檢視臺灣的鐵路發展史,臺中車站其實跟東京車站也有強烈的相似程度,第一在於臺中車站南端同樣也是以土堤立體化銜接,而且車站北端都有雙層高架鐵路的景觀;其二就是臺中車站的站體與東京車站一樣屬「辰野金吾式」建築,雖然實際上東京車站才是正統辰野金吾本人的作品。我們也可以發現臺中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進行了鐵路立體化,只是沒有像東京與柏林一樣擁有連續的紅磚拱橋;然而臺中畢竟是一座新興城市,它除了是全臺灣第一個實施市街改正的城市,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