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4的文章

翻譯:取材自印度舞曲的欽奈捷運列車

圖片
原文 (英) 翻譯:王柏翔 / 校正:都市運輸觀點 阿爾斯通在印度斯里城(Sricity)的工廠,最近已經開始為欽奈捷運(Chennai Metro)生產36列具備當地特色(Local-Inspired Styling)的列車組,預計在2025年投入橘線營運。橘線全長26公里,從普納馬里外環道(Poonamallee Bypass)至燈塔(Light House)站,共設置28座車站,採用1435毫米軌距與25kV/50Hz電壓,運行速率為每小時80公里。 本次列車採購案係起源於2022年11月,合約價值為1.24億歐元,並涵蓋對營運維護工作人員的培訓,並在2024年2月8日啟動第二期捷運路網的電聯車生產工作。而阿爾斯通在更早之前已經供應了第一期捷運路網的電聯車組,其路網包含從機場到維姆科納加爾(Wimco Nagar)的藍線、從欽奈中央車站到聖托馬斯山(St Thomas Mount)的綠線,前者路線長度為33公里、後者路線長度為22公里。 列車採用三輛編成之第四等級自動化列車控制技術(GoA4),每列車可容納1000人,具備寬廣的車間走道(Gangways),並配備空調、閉路監視器及滅火器。阿爾斯通表示,這輛列車還將裝置第一個倚靠型座椅(Perch Seats),用於協助行動不便的旅客,另外還有一節車廂的2/3空間將提供給女性乘客使用,以色彩識別區隔並設置較低的扶手高度。列車外觀參酌泰米爾納德邦的婆羅多舞蹈,以舞蹈中的手印(Mudras)手勢為造型;車門屏風(Draught Screens)則向傳統的柯拉姆(Kolam)藝術致敬;色彩配置則是參考自當地的景觀與建築。 阿爾斯通印度分公司總經理奧利維爾·盧松(Olivier Loison)表示:「這些訂單標示著我們在印度的製造之旅正式開始。當我們開始生產第二期電聯車時,我們很高興能為欽奈捷運帶來更多創新。」

翻譯:東京地鐵入圍倫敦伊莉莎白線經營權評選

圖片
原文 (英) 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 TfL)已宣布入圍伊莉莎白線(Elizabeth Line)下一階段經營權的評選名單,預計於四月發布評選公告,預計七月開標,資格符合者包含: 艾瑞發英國鐵路(Arriva UK Trains) 由第一集團與凱奧利斯集團組成的第一凱奧利斯伊莉莎白線(First Keolis Elizabeth Line) 由前進集團(Go-Ahead Group)、住友商事(Sumitomo Corp)及東京地鐵(Tokyo Metro)組成的GTS軌道營團。 目前營運的港鐵(英國)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港鐵經營伊莉莎白線的合約預計在2025年5月到期,本次招標的服務期間自原合約到期日起為期七年,並依照倫敦交通局需求展延兩年。合約內容與現行合約類似,倫敦交通局負責行銷與制定票價且保留票箱收入的權力,倫敦市長則一樣保留有票價方案否決權。 在2024年2月16日宣布入圍名單時,倫敦交通局伊莉莎白線總監霍華德·史密斯(Howard Smith)表示:「伊莉莎白線已經迎來了變革性的影響,自2022年5月通車以來,運量已經超過三億人次,未來新的經營者將會協助我們邁向成長與成功,提供高水準的服務並增進旅客滿意度。」

動線改造提案:新店區北新中華路口

圖片
(以文內圖說為準) 新店區公所捷運站前屬於重要交通節點,且因鄰近眾多公共設施而人流匯集。近年來,因為行人庇護島的優點被眾人關注,於是土地銀行前面也設置了一座,但沒多久即遭停用,行人穿越線也回歸到歪斜的樣貌,引發熱議甚至見報。但根據新北市政府 交通局回應 ,因鄰近有一處公車停靠區容量不足導致尖峰時段與行人動線衝突,才會將行人穿越線往後移動。 事實上,該區域更大的問題在於沒有人行道,兩側建築物與道路用地範圍存在著帶狀空地。至於為何有這條帶狀的私有土地?筆者推論應該是早期農業灌排設施的位置,且檢視國土測繪圖資雲的公有土地權屬分布,即可發現大多數土地皆為私有土地,且土地使用分區為住宅區,故被居民與商家作為停車使用且屬於合法行為。同樣的問題雖亦發生在北新大豐路口,惟因土地權屬係純國有,因此可以很直接將人行道完整鋪設其上並設置公車站,萬事如意。 公車排隊進站與人行穿越道位置現況 實際上公車站牌處仍存在帶狀空地 這就是典型的土地問題,尤其北新路兩側存在許多類似態樣,可能是灌排設施、既成道路甚至鐵路路廊遺跡,所以許多地方可能會出現建築線不一致的問題,綜合而言皆能歸屬於「既成道路未進行廢道程序」所致。例如大坪林捷運站二號出口之建築結構位置比兩側既有建築物較前面,原因在於大坪林捷運站二號出口係依都市計畫道路範圍指定建築線、兩側建築則依既成道路指定建築線所致。 既成道路存廢問題導致的道路幾何問題與土地問題,在全國各都市計畫區內早已存在已久,惟主管機關往往以「法律不溯及既往」為由不予處理。另外若都市計畫土地未能有效整理重劃,則都市計畫道路就會直接切割出畸零地與畸形路口,甚至產生袋地而不利使用,這是一個非常物理性的常識,必須要有落日條款才能推進都市計畫,否則數十年仍然無法達到計畫要求。故土地不重整、既成道路不廢,都市計畫即不興,不論都發機關或地政機關皆應重視此一問題, 尤其接觸重劃的人員更應具備交通常識 ,否則土地重整後仍然出現畸形路口,土地重劃的效益隨即大打折扣,形同浪費公帑。 筆者認為新店區因既成道路導致土地畸零、道路畸形或建築線混亂的問題層出不窮,眾多計畫道路不僅未能在計畫年期25年內完成開闢,仍須倚靠既成道路銜接之外,甚至因大幅度改變鄰里都市計畫道路架構,導致路網雜亂無章,有違都市計畫實施之目的。至於圖面混亂甚至存在舊計畫街廓之景象,繪製者貪圖方便直接將「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圖」換個樣式...

翻譯:公車捷運系統將重塑全球公共運輸風貌

圖片
原文 (英) 翻譯:王柏翔 / 校正:都市運輸觀點 「如果你曾經搭過美國的公車,你大概會給出跟大多數美國人一樣的評價:「它們又慢又不可靠,如果能選,自己大概會選擇其他交通方式。」長久以來,公車近乎是一肩扛起服務廣大中低收入戶的重擔;相較之下,鐵公路建設計畫反而較受富裕階層青睞,也更合政治人物與運輸機構的胃口。但在近十年,一些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傳統公車的現代化新面貌:公車捷運系統。作為一項集科技、道路設計及路網優化之大成的運輸系統,公車捷運系統不僅能夠強化傳統公車系統的運能,還能讓它們變得更快且更值得依賴。」 以上文字出自紐約時報於2023年底發表的《優化公車可以優化我們的通勤嗎?》一文,且應該被列為必讀文章,文中不僅強調美國公車系統面臨的挑戰,並提倡以公車捷運系統作為應對解方。 紐約時報對於公車捷運系統的倡議 美國運輸部部長彼得‧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在近期盛讚公車捷運系統為「具有充分理由而成長快速的運輸模式」;國際公共運輸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UITP)則認同公車捷運系統是史上最大的創新之一。 而公車捷運系統已在全球遍地開花。在塞內加爾的首都達卡,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第一座公車捷運系統才剛完成剪綵;世界銀行也正積極投資公車捷運系統,目標名單包含象牙海岸的阿比尚(Abidjan)、喀麥隆的杜阿拉(Côte d’Ivoire)、烏干達的坎帕拉(Kampala)、迦納的庫馬西港(Kumasi)、莫三比克的馬布多(Maputo)及布吉納法索的瓦加杜古(Ouagadougou)。另外,還有許多公車捷運系統正在規劃中或已通車,包含熱那亞(Genoa)、墨西哥城及馬德里等,族繁不及備載。 此外,公車捷運系統在中東與北非也頗受歡迎,國際公共運輸協會繼2023年初啟動歐盟公車捷運系統電氣化(eBRT2030),針對公車捷運系統的電氣化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並支持永續運輸之後,在中東與北非地區也提出了相同的計畫。 聯邦運輸管理局對公車捷運系統的補助 儘管美國的公車有很多缺點,但公車確實是美國公共運輸最大宗的旅次型態,佔所有公共運輸旅次量的近半。紐約時報的論點也很簡單:「公車捷運系統可以讓公車更快更可靠,而且直接吸引到最大宗的公共運輸旅次。」且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表明,與鐵路這種重型基礎建設相比...

動線改造提案:五結鄉親河路

圖片
五結鄉親河路鄰近冬山河親水公園與利澤工業區,是傳藝路通車之前的聯外要道,且至今仍屬於省道層級,光是周邊就有三條省道通過:臺7丙線、臺2戊線及臺2線,冬山河的經典紅色拱橋地標即是臺7丙線。若觀察到親河路沿線的路網分布,即可發現呈魚骨狀,四百公尺內即有三處銳角路口:利成路(臺2戊線)、利澤路(宜38)及新店路/利澤東路,道路幾何先天上不利於路口行車視距,除了利澤路動線單純僅有閃光號誌之外,現階段僅能透過全天候三色號誌管制,以時間隔離法降低衝突。 為何會出現如此魚骨狀的路網結構?應先從地籍圖來分析,因為地籍圖就是一個人類在土地活動上的證據,任何開發與使用行為都會透過地籍顯現出來。於是經由地籍圖分析,就能發現當地的土地紋理大致上是以冬山河舊河道分布,故五結鄉幼稚園的位置實際上就是冬山河的舊河道,新店路與利澤東路如此走向也不意外,畢竟當時應該算是河邊小路。 步驟一:路網結構分析 利澤地區地籍分布,藍色遮罩區域應為冬山河舊河道。 這時,利澤路(宜38)與利成路(臺2戊)為了要跨越舊的冬山河,在此突然轉向也是合理的線形佈設了。另外因為利澤路是最早開發的道路,屬於通往聚落中心的舊路;利成路屬於後來開闢道路,也就是俗稱的外環道,兩者平行且相同走向也是必然結果。在釐清完上述道路的發展歷史之後,首要進行的作業項目就是 定義各道路之間的功能層級 ,如此將有助於設計各路口的幾何配置與路權分配。 首先,因為傳藝路的開闢,利澤工業區的大型車皆已改走傳藝路轉臺2線,親河路的大宗用路族群反而變成觀光客(童玩節限定)與當地居民;再者,因為利澤簡聚落建成區域的腹地有限且縱深不足,往東就到臺2線與墳墓區域(主要是因為墳墓),故後續開發行為街沿著新闢的利成路兩側,交通行為大多也都沿著利成路發生。此時,筆者對主要道路的配置就會以親河路(臺7丙線)接利成路(臺2戊線),並將親河路(臺2戊線)設定為次要道路,利澤路與新店路/利澤東路皆為服務道路。 在交叉路口設計上,最佳的幾何即是正交路口,如此支道車輛於路口處停下左右觀察時,才能直接看到左右來車,決定是否進入或穿越。因此,針對各種畸形路口或銳角路口的解決方案,大多朝向路口正交化進行,若腹地不足則會採取限制轉向或單行化等方案配置。由於利澤簡聚落的大宗車種皆為小客車與機車,故對於路口幾何的轉彎半徑設定也較為簡單,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改善到直角的程度,但還是可以盡可能趨近於...

翻譯:東京地鐵預計於今年開始私有化

圖片
原文 (英) 如果無法觀看原文,請使用筆者帳號密碼: 帳號:altefahrer@gmail.com 密碼:ooOO00OOoo 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Yuriko Koike)於2024年1月26日表示,東京都廳可能會於2024 財務年 開始出售由東京都持有的東京地鐵(Tokyo Metro)股票。東京地鐵公司成立於2004年4月1日,屬於公股公司,目前日本政府與東京都廳分別持有53.4%與46.4%;然而基於首相小泉純一郎(Junichiro Koizumi)企圖將公營事業(Statutory Companies)轉為合資股份有限公司(Joint-Stock Companies)的政策,中央政府持有之股份正計畫迅速轉移給私人持有,而東京都廳一直以來希望地方政府持有的股分維持公有(Public Ownership)。 儘管中間提出過許多建議,但基本上屬於地方政府的公股結構沒有變。最後,日本國土交通省交通政策會議提議,將東京地鐵的股票於2021年上市,用於籌集地鐵八號線(有樂町線)的豐洲住吉延伸線。東京都政府則同意暫時出售50%股份為私有,其餘50%則繼續維持公有,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分別持有;財務省則於2022年5月選擇了野村證券、瑞穗銀行、三菱日聯摩根史坦利證券(Mitsubishi UFJ Morgan)、高盛(Goldman Sachs)及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共三家本土證券商與兩家外國證券商共同銷售。自2023年3月至今,東京地鐵的財務報告顯示,其營業收入為3453億日元,淨利潤為277億日元。 延伸閱讀 翻譯:常磐線引進自動列車控制技術以實現直通運轉 閒聊:由日本鐵路直通運轉研究宜蘭高鐵方案 閒聊:東京與柏林的神祕淵源

翻譯:英國新創電動車廠商瀕臨破產

圖片
原文 (英) 英國新創電動商用車廠商「到達者」(Arrival)可能瀕臨破產,但這個消息並不意外,因為新進員工已經掙扎了一段時間。最新的消息可以追溯至2023年2月,這家公司宣布裁員50%來降低營運成本,同時伊戈爾·托戈夫(Igor Torgov)也接替了彼得·庫內奧(Peter Cuneo)的位子,成為臨時執行長。而彼得·庫內奧是在2022年11月公司創辦人丹尼斯·斯維爾德洛夫(Denis Sverdlov)辭職後被任命。 這家成立於2015年的新創公司先前曾經宣布,將把研發資源集中在美國廂型車的開發上面,因此擱置了電動公車研發專案以降低成本。在2020年初,這家公司得到來自現代汽車與起亞汽車的一億歐元投資,甚至在1月下旬拿到了優比速(UPS)的一萬輛輕型電動物流車訂單;到了2022年中期,他們宣布業務重組。 到達者的電動公車計畫在2020年春季宣布,當時到達者表示已經發明了一種獨特的組裝技術,可以透過微型工廠(Microfactories)生產所有產品組合的車輛,可以佈署在全球來服務當地市場,將稅務繳交給當地政府並聘用當地人才。這家總部位於英國的新創公司於2021年在那斯達克上市,並且在2022年5月宣布將於第三季開始生產電動公車,並進行與第一客運(First Bus)合作的道路試驗計畫,但實際上已延後進行。 同樣在2022年,到達者與義電智慧能源(Enel X)宣布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在義大利測試零排放的電池電動公車;此外,還與日立歐洲公司簽署合作夥伴關係,與日立共同提供新的公車與基礎設施解決方案。 現在,來自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的報導稱,這家那斯達克上市股公司(Nasdaq-listed company)正在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EY)進行談判,如果這家公司還是沒有辦法獲得額外資金,安永將會進行代管。儘管到達者可能有辦法找到資金生存,但是現在仍然不清楚到達者的儲備資金可以維持多久,且在2024年1月已經收到那斯達克的警告,這家公司已經不符合上市規則,且到達者的股價在2023年已經暴跌95%以上,市值僅略高於兩千萬美元。 路透社(Reuters)報導稱,到達者並未立即回應路透社的報導評論請求,安永則拒絕對報導發表任何評論。路透社也指出,在疫情期間許多新創電動公司利用「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