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2的文章

動線改造提案:臺北市辛亥芳蘭路口

圖片
臺北市辛亥芳蘭路口位於國道三甲的端點,高速公路結束後繼續沿著辛亥路向西北前行,即可銜接建國高架道路,最後抵達圓山交流道。因此,這一段的辛亥路呈現園道的型態佈設,也是聯絡國道一號與國道三號的重要路徑。 如此重要的道路,車道數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此處也是一個重大的瓶頸點,其原因在於辛亥路從建國高架橋下來後,就呈現內側三車道、外側二車道的配置,到了基隆路口前地下道竟直接暴增為地下五車道、平面三車道佈設,若加進平面功能車道(如左右轉車道),單向車道數竟可多達十條。 這樣好嗎?當然不好,因為道路供給本身具備易放難收的特性,車道數變多、道路變寬後,車流就會像脫韁野馬一樣四散;到了要收斂車道、縮減路寬時,就會直接變成瓶頸點,影響道路的效率與安全。所以,當內側車道從兩車道變成五車道之後,要再從這五車道縮回國到三甲的兩車道,就會面臨極為麻煩的困境。再者,高速公路端點是車流交織的熱點,五車道的配置無疑是讓車輛變換車道變得更加複雜;更何況,地下道兩端的車道縮減並沒有一個適當的收回機制,全憑車流自行匯集,衝突與風險就跟著提高,且遇肇事難以釐清權責。 欲解決地下道兩端車道縮減的問題,首先必須要先注意到車道平衡( Lane Balance )的問題。簡單來說,一個符合車道平衡的系統,不會出現短距離內車道數暴增又銳減的問題,因為這不僅無意義,又容易引發事故。在國道三甲的另一端也有類似問題,該處除了有分離左轉車道之外,又將內側車道改為直行兼左轉車道,甚至還採用左轉保護時相,殊不知匝道仍然只有一車道,這樣的作法不僅成為經典瓶頸,又徒增安全隱患。 國道三甲的另一端,車道配置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透過道路瘦身(Road Diet)的手段,引導車道數合理化分配並漸進調整。筆者觀察,由於此處地下道禁止變換車道,以及高速公路與地下道側牆結構體的限制,對於交織段的有效長度又進一步縮減,更造成所有車流集中於芳蘭路口交織。而車道數過多更成為這個路口的災難,從外側車道上高速公路需橫跨多條車道、行人過街距離變得極長、九對五的不對稱車道配置亦形成瓶頸。更重要的是,行駛高速公路的快速公車如907路線,必須從最外側的站牌一次橫跨高達六車道才能進入高速公路的車道。 所以,並不是車道越寬越好,車道數越多、變換車道所需的距離就越長,交織空間也越大,無疑是增加系統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更進一步而言,連續橫跨多車道的...

翻譯:九百位旅客一致滿意的公車改革

圖片
原文 (英) 在 波士頓 的某些交通規劃者及支持者的眼中,公車捷運系統是當今最熱門的話題;就像「鋼鐵公車捷運系統粉」時常讚揚的一樣,這種東西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來模仿輕軌的品質跟潛力。 在2017年初, 麻塞諸塞州 運輸管理局(MBTA)進行了兩個禮拜的試驗,並讓銀線公車所有車門全開上下車, 波士頓 人終於看到這些鐵粉說的是什麼東西。儘管這樣的作法根本還稱不上是公車捷運系統的要素,但其他措施則已具備了部分相對應的元素,例如優先號誌跟部分路段實施專用道。 針對這一項實驗, 巴爾基金會 (Barr Foundation)發布了關於試驗階段的營運速度變化統計,以及通勤族使用的意見回饋等。 巴爾基金會 是 麻州 最大的私人慈善機構,也是 波士頓 公車捷運系統計畫的贊助商。 毫無意外,車門全開的做法提升了上下車的效率,並提升了準點率。 巴爾基金會 統計,所有車門全開的效率是只開前門的兩倍;若用同樣的時間計算,過去只能給10到14人上下車的時間,可以給30個人上下車。接著統計900位旅客的滿意度,他們非常滿意試驗期間的公車服務,有65%受訪者表示他們旅程時間變短,而有70%受訪者則表示他們可能會再來搭銀線公車。 巴爾基金會 氣候計畫共同負責人 瑪麗·斯凱爾頓·羅伯茨 (Mary Skelton Roberts)說明:「由於銀線公車已經擁有許多公車捷運系統的元素,所以我們知道旅行時間不會再大幅減少。但很有趣的是,通勤族在車門全開上下車的試驗當中,經歷了更好的乘車體驗,這確保他們不會像牛(cattle)一樣擠在一起。」 巴爾基金會 也資助MBTA多項關於公車捷運系統的研究,並且給予資金,讓乘客在車門全開上下車的試驗期間,無須支付任何搭車費用。而MBTA的最終計畫,是採用一車多機的收費方式,並在2020年推出自動收費2.0計畫(Automated Fare Collection 2.0),取消現金支付並允許車外購票。 對於試驗結果大為成功, 斯克爾頓·羅伯茨 表示:「銀線的試驗計畫是成功的契機,可以說我們加速了 AFC 2.0 計畫的實現嗎?如果在2020前完成銀線的正式營運,那實在是太好了。」支持者也認為,這項試驗計畫有助於作為辯護公車捷運系統計畫的依據。 宜居街道 (LivableStreets)執行董事 史塔西‧湯普森 (Stacy Thompson)則說:「這激起了民眾的興趣,因...

翻譯:雅加達擬引進千輛電動公車

圖片
原文 (英) 印尼 現行首都 雅加達 推出污染防治計畫,將在超過一千萬人的城市引進一千輛電動公車,平均每萬人就有一輛電動公車。眾所皆知, 雅加達 的空氣品質一直很差,也是懸浮微粒濃度極高的地區,因此 雅加達 公車捷運系統業者TransJakarta將於2023年引進一千輛電動公車運行,到了2025年則增加至三千輛,以減緩這個關鍵問題。 對於 雅加達 而言,引進一千輛電動公車是一項重大挑戰,特別是現況僅有三十輛零排放公車。然而在2022年底前,電動公車的數量將會達到 100 輛。 雅加達 首都特區首長 阿尼斯‧巴斯韋丹 (Anies Baswedan)表示:「 雅加達 的目標是2030年減少碳排放量50%,到時所有的公車都必須是電動公車。」

動線改造提案:臺北捷運端點站車廂編號

圖片
臺北捷運日前於各車站的月台門上,張貼車廂編號貼紙。但筆者日前發現,部分端點站的車廂編號貼紙有錯誤情形,其原因在於一般車站的兩股軌道分別為上下行行駛,但這類端點站的列車行駛方向皆為同月台折返,故車廂編號排列方式與其他車站相異。 其中,這類端點站皆位於高運量系統與環狀線,其特徵在於交叉橫渡線位於進站端之前,後方無尾軌或延伸至機廠的路線。因此,相較於文湖線採用上下車分離的側式月台,這些路線採用的島式月台並無上下車動線之分,不論列車停靠任一股道皆能於同月台上車。這時,上下行軌道僅能作為工程與營運時辨認之用,對旅客而言並無分別,僅有第一月台與第二月台的差異。 捷運淡水信義線各營運端點站軌道配置說明,摘錄自筆者研究所作業簡報。 筆者建議應針對實際行駛方向對車廂編號,而非上下行軌道之分。舉例而言,一般車站皆以列車行駛方向順編1~6車廂,故上下行順序相反;然端點站皆為同一行駛方向,故月台兩側車廂編號均應以出站方向順編。由於月台兩側都只有同一行駛方向,車廂編號自然也應一致;若繼續按照一般車站的編號順序,則會給旅客帶來困擾。例如列車從下行月台發車上行,旅客以為他在第三車上車,結果下車時發現是第四車,不論是與人相約或是通報狀況都會有影響。 甚至在營運實務上,若端點站人員引導盲人上車時,通報了錯誤的車廂號碼,對於當事人到達站將有接車失誤的問題。臺北捷運公司一開始宣稱,車廂編號是因為引入車廂擁擠度的功能而設,但筆者無法接受此一回覆,因為端點站根本無法計算擁擠度,列車到站時所有旅客均下車,擁擠度資訊無必要性;列車發車前,因所有旅客皆為上車旅客,也無從得知最後乘載量,僅能等到關門後才能統計,所以應用程式內也不會有端點站的擁擠度資料,此一說詞很明顯有邏輯上的問題。 臺北捷運公司宣稱的動態資料,實際上只有中間站有提供。 對於此一狀況,筆者透過意見滿意度調查表達不同意見,因為此一問題早已悖離設置車廂編號貼紙原意。後續臺北捷運公司修正回覆意見,將透過指標系統更新時一併修正,筆者於2022年8月19日經過南港展覽館站,其貼紙已經修正,後續南勢角也終於完成修正。另外,雖然單線雙向運行的支線兩端皆為端點站,並無擁擠度資訊的需求,然考量前述的盲人接車問題,仍應考量月台門上的編號貼紙是否誤導。 後續修正成果。

翻譯:澳大利亞導入輕軌防撞系統

圖片
原文 (英) 德國 廠商博世(Bosch)研發的輕軌碰撞預警系統,將被安裝在 西班牙 廠商 卡夫 (CAF)生產的輕軌列車上,用於 雪梨 西部的 帕拉瑪塔市 (Parramatta)輕軌路線。這條輕軌路線長12公里,設置16座車站,將由13列七輛編成的列車運行,可連接 西部草地 (Westmead)、 帕拉瑪塔 市中心(Parramatta CBD)、 茶花 (Camellia)及 卡玲福德 (Carlingford),預計在2023年通車。 博世表示,這是澳大利亞的輕軌系統首次導入輕軌碰撞預警系統,原本是該公司為公路運輸開發的技術。該公司大洋洲地區總裁加文·史密斯(Gavin Smith)表示:「這項技術由其他車種而來,將相同的邏輯應用在輕軌的駕駛輔助上面,它將使搭乘輕軌更加安全,有助於保護人類的生命,並防止因事故帶來的損害。」 碰撞預警系統運作的原理,在於透過影像辨識前方的軌道路線與人車行為,並透過雷達檢視任何移動的障礙物與靜態物體,這些資訊將會被整合進一個周邊環境圖像之內,輔以額外的訊息提示,例如當下的行駛速率。如果系統偵測到潛在的碰撞隱患,它會發出發出聲音示警,在駕駛反應緩慢或毫無反應的情況下緊急制軔;當然,駕駛也可以透過確認功能來解除警報。

翻譯:可轉換營運模式的輕軌

圖片
原文 (英) 法蘭西島 鐵路輕軌(tram-train)T13路線於2022年7月6日通車,全長18.8公里,連結 巴黎 西部的 聖希爾 (Saint-Cyr)至快速區域鐵路(RER)的 聖日耳曼昂萊 車站(Saint-Germain-en-Laye),其中有15公里區間是靠左行駛在鐵路上,其餘3.8公里則靠右行駛輕軌軌道。前者從 聖希爾 至 利謝爾-佩雷爾 (Lisière-Pereire),採用25 kV/50 Hz交流電,最高運行速率為100km/h;後者從 利謝爾-佩雷爾 至 聖日耳曼昂萊 車站,採用750V直流電,限速70km/h。 這條路線耗資3.16億歐元,由中央政府、 法蘭西島 大區(Ile-de-France)與 伊夫林 省(Yvelines département)共同補助建設,同時因為鄰近歷史遺跡,包含 凡爾賽 (Versailles)和 聖日耳曼昂萊 的宮殿,所以必須與歷史遺產部門合作。本路線共有12座車站,其中五座為大西部線鐵路(Grande Ceinture Ouest)的既有車站,必須因應輕軌的加入改建。 本路線亦能透過多座車站轉乘,例如在 聖日耳曼 車站(Saint-Germain)可轉乘快速區域鐵路A線、在 聖諾姆拉布雷特什 (Saint-Nom-La-Bretèche)可轉乘 法蘭西島 遠郊鐵路(Transilien )、在 聖希爾 則可轉乘 快速區域鐵路C線、 法蘭西島 遠郊鐵路N線及U線。 法蘭西島 交通管理局針對T13路線採購了11組Alstom Citadis Dualis LRV列車,總經費為6,880萬歐元。每組列車長度42公尺、寬度2.65公尺,可容納250位旅客,並配備資訊顯示幕、36處USB插座、空調及閉路攝影機(CCTV)。 至於營運單位,則是 科利斯 (Keolis)與 法國 國鐵子公司「旅行者」(SNCF Voyageurs)合資,分別持股51%與49%成立的T13運輸公司(Transkeo T13),擁有100位員工,機廠則設於 凡爾賽水手 (Versailles-Matelots)。營運規劃上,尖峰時間為十分鐘一班、離峰時間為二十分鐘一班,全線行駛時間為三十分鐘。 另外,從 利謝爾-佩雷爾 至 埔瓦希 (Poissy)與 阿切雷斯 (Achères)的10.5公里正在興建中,預計2027年完工。

翻譯:德鐵取得印度區域捷運經營權

圖片
原文 (英) 印度 國家首都地區運輸公司(National Capital Region Transport Corp, NCRTC)已經授予 德鐵 國際(Deutsche Bahn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DB IO)合約,將82公里長的 德里 (Delhi)- 加濟阿巴德 (Ghaziabad)- 密拉特 (Meerut)區域捷運(Regional Rapid Transit System, RRTS)交由 德鐵 營運與維護,合約期為12年。 德里 地區通勤鐵路計畫主持人表示:「我們透過與 德鐵 完成首創協議,邁出了開創的第一步。」 NCRTC常務董事 維奈·庫馬爾·辛格 (Vinay Kumar Singh)於2022年7月1日表示:「區域捷運是一個資本密性的計畫,在不影響安全與舒適的情況下,長期的永續經營顯得舉足輕重。」他也解釋:「德鐵具有專業的知識與經驗,可以透過技術導向的營運與預先維護的能力,與先進的科技相結合,讓長期成本與管理效率可被預測,並實現企業家精神。」因此,他認為這一開創性的舉措,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經營模式轉變,並使該產業具有成本效益與競爭力。 德鐵則表示,這一個合約價值達一億歐元,是德鐵國際繼 多倫多 的25年營運合約之後,今年拿到的第二項重大國際營運合約。 德鐵 國際的母公司, 德鐵 工程顧問(DB Engineering & Consulting)管理委員會主席 尼科·沃巴諾夫 (Niko Warbanoff)表示:「我們正向外輸出 德國 鐵路經驗與氣候保護的專業知識,並透過技術轉移來提升 德鐵 本身的附加價值。」他也補充道:「這個計畫有助於促進 印德 雙方在綠色都市交通的伙伴關係,並使我們能夠積極支持永續都市發展,協助世界上最大、人口超過4,600萬的大都會緩解交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