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線改造提案:臺北市辛亥芳蘭路口

臺北市辛亥芳蘭路口位於國道三甲的端點,高速公路結束後繼續沿著辛亥路向西北前行,即可銜接建國高架道路,最後抵達圓山交流道。因此,這一段的辛亥路呈現園道的型態佈設,也是聯絡國道一號與國道三號的重要路徑。 如此重要的道路,車道數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此處也是一個重大的瓶頸點,其原因在於辛亥路從建國高架橋下來後,就呈現內側三車道、外側二車道的配置,到了基隆路口前地下道竟直接暴增為地下五車道、平面三車道佈設,若加進平面功能車道(如左右轉車道),單向車道數竟可多達十條。 這樣好嗎?當然不好,因為道路供給本身具備易放難收的特性,車道數變多、道路變寬後,車流就會像脫韁野馬一樣四散;到了要收斂車道、縮減路寬時,就會直接變成瓶頸點,影響道路的效率與安全。所以,當內側車道從兩車道變成五車道之後,要再從這五車道縮回國到三甲的兩車道,就會面臨極為麻煩的困境。再者,高速公路端點是車流交織的熱點,五車道的配置無疑是讓車輛變換車道變得更加複雜;更何況,地下道兩端的車道縮減並沒有一個適當的收回機制,全憑車流自行匯集,衝突與風險就跟著提高,且遇肇事難以釐清權責。 欲解決地下道兩端車道縮減的問題,首先必須要先注意到車道平衡( Lane Balance )的問題。簡單來說,一個符合車道平衡的系統,不會出現短距離內車道數暴增又銳減的問題,因為這不僅無意義,又容易引發事故。在國道三甲的另一端也有類似問題,該處除了有分離左轉車道之外,又將內側車道改為直行兼左轉車道,甚至還採用左轉保護時相,殊不知匝道仍然只有一車道,這樣的作法不僅成為經典瓶頸,又徒增安全隱患。 國道三甲的另一端,車道配置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透過道路瘦身(Road Diet)的手段,引導車道數合理化分配並漸進調整。筆者觀察,由於此處地下道禁止變換車道,以及高速公路與地下道側牆結構體的限制,對於交織段的有效長度又進一步縮減,更造成所有車流集中於芳蘭路口交織。而車道數過多更成為這個路口的災難,從外側車道上高速公路需橫跨多條車道、行人過街距離變得極長、九對五的不對稱車道配置亦形成瓶頸。更重要的是,行駛高速公路的快速公車如907路線,必須從最外側的站牌一次橫跨高達六車道才能進入高速公路的車道。 所以,並不是車道越寬越好,車道數越多、變換車道所需的距離就越長,交織空間也越大,無疑是增加系統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更進一步而言,連續橫跨多車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