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線改造提案:板橋區民生文化路口東向

國內許多都市受限於既有建築與土地使用較早,道路無法適應後來的機動運具發展,導致行車大為不便,卻又受限於交通基礎建設的不足被迫使用私人運具。儘管如此,在後續的都市發展中,可能是因為決策者的補償心理,產生出「報復性開路」,讓許多地方的道路寬度令人瞠目結舌,動輒百米的道路出現在各個城市中,美其名是園道,實際上都把「園」的功能讓給車輛,結果市民不但完全享受不到園林的空間,還要被迫百米賽跑,可謂人間煉獄。 筆者之前已經寫過臺北市辛亥芳蘭路口的問題,即是過度開闢行車空間的結果,一座園道竟然連植栽比例都少的可憐。除了景觀與環境問題之外,車道數過多的問題也常衍生交通安全與效率的疑慮,因為車道越多並不代表越安全,反而讓衝突點增加導致變換車道不易,並衍生更多交織問題,進而造成車流延滯。決策者提供如此多行車空間,卻未必提升行車的便利與舒適性,投入成本未必帶來相對應的效益,這是何等諷刺與浪費的事情! 板橋區新埔民生捷運站附近,四維路128巷口至民生文化路口的路段也是一處車道過寬的問題點。這裡是板橋的交通要衝,省道臺64號在這裡下匝道,接著是一長串的公車站牌,環狀線也在這裡轉彎跨越,墩柱影響了路幅使道路寬度突然變窄、車道配置也驟然縮減。這樣的問題導致車流交織頻繁,當地民眾抱怨大多數車輛要右轉文化路,結果最右邊的超寬右轉車道卻不是到文化路,旁邊又有公車離站切出,遠處的環狀線墩柱又形成路口瓶頸點與視野障礙,不符合直覺的行駛方式。 事實上,道路過寬的問題早在十多年前就有 民意代表關注 ,希望捷運環狀線採地下化興建,解決行人通過距離太長的問題。筆者則認為,若環狀線採地下化則對轉乘較有利,有助於解決部分車站轉乘的垂直落差,例如景安站因為落差達十層樓,反而造成南勢角到大坪林仍以古亭站轉乘較快。不過環狀線的問題不只在轉乘時間上面,還有線形佈設的問題導致急彎影響行駛速率,筆者每次搭乘環狀線,都會腦補一大堆路線方案,例如沿以前中和線鐵路路線行駛不進中和、跳過板橋直接與新埔站共站轉乘、景安到新埔民生都沿臺64上方佈設、沿中山路及民權路行駛再右轉文化路與板橋站共站轉乘等。 因公車進站導致的交織 因公車離站導致的交織,注意橋墩位置極易讓人誤會可從右方穿越。 因車道縮減導致的交織,注意藍箭頭處原本為右轉指向線,結果塗銷變成直行指向線。 筆者認為若以民生路的標準路幅來看,單向四車道的佈設尚不至於如此,關鍵在於 地下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