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2的文章

翻譯:丹麥技術的電動公車也很稀少

圖片
原文 (英) 臺灣 的國家級客運業者「中興巴士集團」將在2022年底採購150輛電動公車,並於2023年再增加100輛,其中最關鍵的亮點是,這家公司跟 丹麥 廠商 丹佛斯 能源方案(Danfoss Power Solutions)技術合作,開發自身的公車模組。 丹佛斯 的編輯器部門(Editron division)也已 證實 ,將會提供全電動的傳動系統。 這些電動公車將會行駛於 臺北市 與 新北市 ,每輛公車都配備一座PMI318B電力傳動系統,包含一個馬達(motor)、一個逆變器(inverter)和一個六速變速箱(transmission)。 丹佛斯 表示,其動力傳動系統與傳統的柴油公車相比,效率提高了 30%,營運成本則降低至與柴油公車相當。 丹佛斯 的代工生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銷售副總裁 克里斯托夫·納特 (Christophe Natter)表示:「憑藉高扭力的性能、多功能的營運範圍與整合型變速箱,我們的公路傳動系統非常適合客車應用。基於我們客戶遍布全球的廣泛實績,中興巴士集團能夠獲得更堅強的參考依據,進而相信我們有能力與他們一起踏上電氣化之旅,並作為適當的合作夥伴。」

閒聊:優先號誌的意義

圖片
高雄輕軌的進度正逐漸推進中,原本筆者以為此生不可能出現輕軌的大順路也蓋出來了。不過因友站「高雄好過日」發現輕軌部分路段取消了優先號誌,這個 議題 引起眾多討論,網友擔心會影響營運效率,或是讓輕軌失去競爭力,喪失了建造輕軌的意義等。然而,優先號誌究竟有什麼重要性?實施與否有什麼優缺點?這些議題更應該被深度討論。 筆者認為,街道大眾運輸採取優先號誌都是一種「介入行為」,也就是針對營運延遲的一種補償機制。這樣的構想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透過優先號誌獲得的時間都是從其他地方而來,也就是從其他號誌時相抽出時間來給大眾運輸車輛通過,因此優先號誌介入之後,橫向交通常會受影響。以筆者研究的臺中市公車捷運系統為例,觸動優先號誌的結果有兩種,分別為紅燈阻斷跟綠燈延長,其效果是臺灣大道上的號誌直接受到調整,跟在公車旁邊的車輛也會受益。 關於臺中市優先號誌的觸動機制,是依照路口上游或車站的偵測器接收申請需求後,讓號誌處理及決策。其中紅燈阻斷的觸動方式,為車輛在一定時間內抵達路口等候,或是於站台停靠時提早關門,減少紅燈秒數讓車輛提早出發;綠燈延長則是在綠燈秒數倒數到一定的時間時,車輛抵達路口,但剩餘秒數不足以讓車輛通過路口時,透過延長秒數避免車輛急煞車發生危險,或落入下一週期而延誤。 然而不論如何觸動,只要讓特定方向的綠燈秒數延長(輕軌的直線燈號)或紅燈秒數縮短(輕軌的橫線燈號),就會排擠到其他方向的秒數。所以當號誌的秒數被干預過之後,通常會有補償機制去延長橫向的秒數,這可能會使得下一班車輛反而等候較長的秒數。此外,即使有裝設優先號誌,在某些情境下仍無法接受申請,例如尖峰時段橫向車流量大、班距過近或其他方向車輛已經搶先觸動號誌等,這時必須考量整體交通,不可無條件接受申請。 優先號誌不是萬靈丹,那麼街道大眾運輸一定要透過優先號誌才能維持穩定運行嗎?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號誌續進帶的原理,或被稱為綠色波浪( Green Wave )。具體而言,就是每個路口號誌轉為綠燈的時間差,正好是車輛通過兩個路口所需的時間,所以完美的運行狀態應是號誌續進帶可以貼合車輛的行駛曲線,讓車輛在行經每個路口都在綠燈的秒數內,不僅降低加減速與停等浪費的時間,也減少因為處理優先號誌而對橫向交通的干擾。這樣的做法不僅是大眾運輸系統,放在任何市區道路上都一體適用,用路人也會有正面感受。 以續進帶的原理而言,若街道大眾運輸具備專用路...

動線改造提案: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

圖片
民權路 是 新店區 最繁忙的道路之一,也是上國道三號 安坑 交流道的重要路徑,而 大坪林 更是 臺北市文山區 實質上的「市中心」,想到吃飯聚餐絕對會想到這裡。筆者家鄉在 文山區 ,高中又在 新店區 讀書, 大坪林 地區可說是筆者非常熟悉的地方,總想要回饋鄉里一下,剛好最近有了靈感,得遂凌雲願,空際任迴旋;報國懷壯志,正好乘風飛去。 在建設捷運環狀線之前, 民權路 是雙向四車道佈設;環狀線完工連同人行道拓寬工程之後變成雙向二車道,但是每車道寬到可容許兩輛小客車併排行駛,到了 建國路 口處就直接分裂成兩車道,車流更加混亂且肇事鑑定較難釐清責任歸屬。本次動線改造計畫就是基於道路瘦身的理論,一來約束車流的一致性,二來提供停車彎、卸貨區及公車停靠區,規範路側活動空間。 如此寬度將造成車輛併駛交織,不僅風險較高也導致肇事責任歸屬存在疑慮。 尖峰時間車流併排行駛現象 本來筆者想要使用路中間的中央分向帶,創造一個直線的車道線形;但後來檢視公車停車彎之後發現一定要有偏移才能塞進去,所以就採用了接近路口時向兩側漸變偏移、中間再塞進左轉車道的方法。參照的設計速率是50公里/小時,依《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要求是 1:8漸變段 ;故設定車道寬3公尺,漸變長度就是24公尺。 這段路有兩個公車站點,分別為 民權路口 與 民權工業區 ,相距不到一百公尺,筆者認為效率不高且進出站容易影響車流,因此透過市長信詢問兩站合併成一站的可能性。而 新北市 政府交通局運輸管理科以「服務搭乘民眾區域不同,且站位使用均有固定的人數,為避免影響民眾權益,建議維持現況為宜」為由回覆,故筆者亦採取兩站皆保留且設置公車停車彎的方案。 筆者嘗試以 美國 城市運輸官員協會(NACTO)的規劃手冊為 參考 ,進站漸變段為50英尺(15公尺)、出站漸變段為25英尺(8英尺);再依照《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要求,提供一輛公車15公尺停靠長度。其實前後兩者的漸變段規範雷同,然因為此處前後會有停車格,為釐清路側停車空間與公車站的整合方式,參考NACTO的設計方式較有明確的依據。 初步繪製成果,人行道可用寬度不變,但針對非路側功能區域進行填補以抑制違規停車行為;車道總數維持為雙向二車道,但針對左轉車道進行槽化保護,路段中僅維持一股車流,到了路口再依車向分離,確保了車流的單純化。筆者建議車道寬度維持為3公尺至3.2公尺之間,以...

翻譯:舊金山最大公園禁止車輛進入

圖片
原文 (英) 從1967年以來,長1.5英里(約2.4公里)、穿越金門公園(Golden Gate Park)的甘迺迪大道(John F. Kennedy Drive)就一直實施周日禁止汽車通行;而在疫情初期,為了提供民眾戶外活動空間,全面實施禁止車輛通行,結果步行與自行車的活動量急速增加。 舊金山市長倫敦‧布里德(London Breed)與3位議員共同發起提案,並獲得交通與公園管理主管機關核准的提案,試圖將透過立法手段,將禁止車輛通行的策略永久化。這份提案在2022年4月26日由11名議員組成的舊金山參事委員會(San Francisco Board of Supervisors)投票,決定這條路究竟要變成無車化的象徵,還是恢復成疫情之前的狀態,作為通勤旅次通過的路徑。最後,舊金山參事委員會以七比四 通過 了甘迺迪大道永久禁止車輛通行。 贊成永久禁止汽車通行的倡議者表示,這個結果將會成為疫情期間臨時管制措施永久化的象徵。交通安全倡議社團「舊金山兒童安全」(Kid Safe SF)的志工羅賓‧帕姆(Robin Pam)表示:「如果我們不能對氣候變遷或金門公園的街道安全危機採取行動,那麼我們還能從哪裡開始,我們的希望在哪裡?」 根據布里德市長的提案,除了甘迺迪大道之外,公園內其他道路將維持作車輛通行使用。提案中針對甘迺迪大道轉移而來的交通流量提出改善建議,包含公共運輸與接駁車服務、擴大無障礙停車場( ADA parking )及吸引有色人種遊客的計畫。在針對一萬名市民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0%受訪者支持甘迺迪大道無車化。布里德市長透過三月的一條推文表示:「在疫情期間,這裡對我們的市民與家庭來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空間,我希望它能夠為這座城市帶來長期利益。」 倡議者也敦促布里德市長盡快立法,說這項政策能夠呼應舊金山減少交通事故與車輛排放的目標。在4月24日,當地滑輪溜冰舞蹈傳奇人物小大衛·邁爾斯( David Miles Jr. )在金門公園的戶外溜冰場,教導一群溜冰者完成麥可‧傑克森的「驚悚片」(Thriller)舞蹈,並在受訪時談到,他為了讓甘迺迪大道永久無車化,抗爭了數十年。 「我相信這次疫情帶來的全面禁止車輛通行,是人們為未來做準備的案例之一。它可以讓你離開你的車,你就可以騎自行車帶著你的孩子一起玩樂,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全國其他城市都需要效仿。」 這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