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皮卡車突顯人性黑暗面

原文(英)

若你要了解皮卡車(Pickup Trucks)帶來的問題,用人類尺度來對照是一個最適當的方式。在一些社交圈裡面,站在皮卡車保險桿前拍照蔚為風行,然而這些越來越受歡迎的車種,光是前保險桿就有可能達到成人脖子的高度,如果你讓兒童站在皮卡車前面拍照,這個畫面可能令人感到不安,例如作者發現他的四歲兒子根本碰不到某輛皮卡車保險桿。

這種尺度的車輛存在非常大的死角,放在地狹人稠的區域非常危險,連汽車族都對這種車輛大型化的趨勢感到擔憂。幾個月前,在《華爾街日報》擔任記者的丹‧尼爾(Dan Neil)在停車場跟某輛皮卡車近距離撞擊,這輛車的引擎蓋達到他前額的高度,救護人員還要用噴槍才能將他從水箱罩(grille)裡面拉出來。

自1990年以來,美國的皮卡車平均重量增加了1300磅(約590公斤),且目前市面上最重的皮卡車已經來到了7000磅(約3175公斤),幾乎是三輛本田公民(Honda Civics)的重量,這些車輛對於空間的貪婪程度無與倫比,完全不適合現代都市的車庫與停車場。另外,皮卡車的造型也逐漸走向侵略性,有如皺著眉頭的磚牆與充滿敵意的保險桿。汽車網站「亞隆普尼克」(Jalopnik)上的作者傑森·托欽斯基(Jason Torchinsky)寫道,「現在皮卡車上的水箱罩,似乎是在創造一個巨大、殘酷、憤怒及恐嚇的面孔。」

而在中國武漢肺炎期間,美國人似乎很喜愛這種產品,尤其在2020年5月,美國的皮卡車銷量首度超越一般汽車,而且十輛暢銷車型中,就有五輛是皮卡車。這種巨大又暴力的車種不僅僅是消費者的極端化選擇,不僅與休旅車(Sport Utility Vehicle, SUV)狼狽為奸,在征服道路的同時,也屠殺大量的行人與自行車族。作者在2020年出版的《路權:種族、階級及美國行人死亡的無聲流行病》(Right of Way: Race, Class, and the Silent Epidemic of Pedestrian Deaths in America)一書之中就引用了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 IIHS)與《底特律自由報》(Detroit Free Press)的論點,指明造成行人死亡率上升的罪魁禍首就是皮卡車與休旅車。

皮卡車的趨勢也拉開了性別差異。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最新研究表明,女性較喜好開小車、男性則愛開大車,所以雖然女性自身的肇事風險較低,卻必須承擔較嚴重的碰撞死傷率。那為什麼美國的車輛會演變成這麼巨大、憤怒且危險的存在?交通安全專家、美國汽車文化評論員及社會科學家都提出了讓汽車走向卡車化的一系列因素:

家用汽車的卡車化

讓皮卡車變多、變大的最主要因素來自於今日的使用方式,若你能忽略它對都市道路空間與其他用路人的侵略性,那就無法否認它更適合運送整個家庭的成員;儘管電視廣告都說它符合農業需求,但現代人買皮卡車都是用來運送兒童而不是羊或巨石。在1980年代的老皮卡車,駕駛艙裡只有一個長條椅,最多只能容納三個人,車長也只有8英尺(約2.4公尺),這種設計的老皮卡車已經逐漸消失;反觀到了2020年,有85%的皮卡車都配備座艙或加長型座艙,或是少數硬漢的委婉說法:「配備四門、兩組共可容納五人的座椅」。

這些皮卡車的特徵,就是載客量變大、載貨量變小,但非常受歡迎,某些製造商甚至還停產傳統的座艙配置;而隨著皮卡車逐漸變成家用車而非農用車、商用車,配備也越來越豪華。根據汽車作家吉姆·戈茲蘭尼(Jim Gorzelany)在《富比世》雜誌上寫的文章所述,在美國的皮卡車售價已經來到五萬美元(約149萬台幣),價格比十年前增加了41%,內裝豪華且功能齊全,足以和高端休旅車或轎車競爭。

因此,今日的車主選擇車輛時,看重的不一定是這種車型本來的功能,而且也很少讓這輛車發揮應有的用途,例如使用車斗或是越野能力。相對地,某些人選擇要開皮卡車,是因為這讓他開在高速公路上看起來比較強大。住在緬因州某農村的社會工作者邁克爾‧鮑威爾(Michael Powell)表示,他原本只想要開普通的小汽車就好,但因為某次車禍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而選擇開大車;他說當地的居民全都開這種車,為了確保自己走在路上不會被路殺,只能開這種車。

德州埃爾帕索( El Paso, Texas)某大學助理教授傑夫·韋德納(Jeff Weidner)表示,他對於買了一輛豐田苔原(Toyota Tundra)感到內疚,但他承認自己很喜歡這輛車,因為可以容納六個人及大量物資進行長途旅行。雖然他本來想買中型的塔科瑪(Tacoma),但業務員一直鼓勵他買最大的車子,因為塔科瑪根本沒有現貨,而且對業務員來說,賣大車才能賺大錢。

另外,美國不正常的監管環境與稅收制度也是幫兇,甚至助長這種軍備競賽,例如福特的F250比F150更具優勢,只因為它屬於商用車,不需要拿到美國環保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的評級。其他大型車也是如此,它們被歸類在工作機械而非家庭用車,所以不用提出燃油經濟性報告。撰寫《我們還在那裡嗎?美國汽車的過去、現在及無人駕駛》(Are We There Yet? The American Automobile Past, Present and Driverless)一書的作者丹·阿爾伯特(Dan Albert)說:「實際上根本沒有人關心這輛車的油耗是多少,因為這輛車根本沒有環保局的評級。」

而營業稅的結構,也鼓勵人們選擇更大台的F250而非F150,甚至還能忽略車輛變大後的成本,因為車輛變大之後反而減少了耗油量,雖然這樣不一定代表環保。舉例來說,一輛油電混合的福特F150在市區道路上,每加侖可行駛25英里(約每公升11公里),比本田奧德賽(Honda Odyssey)還多出六英里(約10公里)。

能量轉換研究員本傑明·索瓦庫爾(Benjamin Sovacool)表示,「現在的車輛已經能達到更高的能源效率。」而隨著特斯拉通用汽車相繼推出一千匹馬力的電動悍馬車與更多電氣化的裝備,電池動力的車輛將會獲得飛躍進展,不僅外型更加前衛,也用更無汙染的方式提升傳統車輛的動力。

為「石油男子氣概」讓路

如同索瓦庫爾在2018年的研究,個人運具不僅僅是功能性設備,它們還被用作避難所、堡壘或私人飛地(private enclaves),且被認為是一種階級與性別認同的象徵。但這並不代表購買一輛價值五萬美元、載重四千兩百磅(約1905公斤)的卡車,卻只來作為日常代步,偶爾去一下高爾夫球場或五金店的決定是完全合理的。阿爾伯特則說,體型更大、長相更野蠻的卡車滿足了某些人的「男子氣概危機」,這些人會因為對駕駛小車感到沮喪,所以需要更大的車輛來填補他們內心空虛的陽剛之氣。

川普的時代,超大型的皮卡車更被作為一種政治宣傳工具或武器,因此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政治學教授卡拉·達格特(Cara Daggett)等學者將這種現象命名為「石油男子氣概」並在2018年投稿到期刊,然後被廣泛分享轉載。對於那些好戰的駕駛人來說,全球暖化跟環境法規對於他們的冒犯,幾乎等同女權主義與酷兒運動,嚴重妨礙他們試圖從國家或傳統家庭中汲取的能量和權力。

美國環保署估計,在過去十年中,超過50萬輛皮卡車對其排放裝置進行改裝以刻意製造汙染,這個數量約為美國公路上15%的柴油皮卡車,甚至還有某些工作室以家庭手工業為名目,直接繞過相關法規幫客戶改裝。經過估算,這些皮卡車產生的污染數量相當於900萬輛符合排放標準的大貨車,民眾改裝的目的就是要刻意炫耀其對空氣的污染能力,尤其是用「滾媒」(rolling coal)的手段,刻意將黑煙排放到他們歧視的對象身上,例如自行車族。

達格特教授說,「未來燃燒石化燃料會變成一種暴力的體驗,尤其是在一個逐漸認為需要專制與暴力才能恢復秩序的星球上,白人男性藉由這種樂趣來重新獲得力量。」

為戰鬥而生

地緣政治因素長期是美國汽車與卡車產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製造商與軍方長期保持合作關係,例如吉普車不斷宣稱它的產品是最適合民用的軍用車,象徵自由、能力及冒險。此外,通用汽車生產的悍馬車就是因為波斯灣戰爭聲名大噪;福特則宣傳F150是軍規材質打造,適合工作中的戰士。

漫畫家內特‧鮑威爾(Nate Powell)在他的作品中探討皮卡車與休旅車經常出現的「準軍事美學」,並連結至美國「永遠的戰爭」文化。這類文化來自於在世界各地的戰場上,不論是正規部隊或私人傭兵、特種部隊或執法人員,這些經歷戰鬥的許多退役人士多少都對裝甲升級的民用車輛感到熟悉,並將這種戰爭機器的風格帶回了家鄉,呈現出一種「壯觀的權力象徵」。

這樣的品味,促成了車輛呈現更高的軍事化(militarized)防禦風格,以及非原廠的改裝風氣,例如各種遮陽貼紙與防撞桿,都表示出「拒絕溝通、互惠及法律責任」的外觀語彙。索瓦庫爾表示,這顯示了消費者內心深處的恐懼,包含流行病、恐怖主義等。而隨著全球化現象與川普帶來的風潮,美國人正在用行動彰顯他們的防衛心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合中市首度引進雙絞接電動公車

翻譯:曼谷捷運選擇單軌系統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