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疫情下的中國公共運輸

原文(英)

翻譯:王柏翔 / 校正:都市運輸觀點

隨著因應疫情祭出的限制措施逐漸鬆綁,各地的政府開始重啟大眾運輸系統以應付返工、返校與出遊的人潮。然而,許多城市在針對火車、地鐵與公車的安全措施上仍斟酌不定,民眾似乎不希望擁擠地出行,因而選擇開車、騎乘自行車、步行,或乾脆不出門了。紐約大眾運輸署因列車長人力吃緊以及低運量而減班,其著名的24小時服務也被取消,凌晨1點至5點間無列車行駛,以提供空檔來清潔與消毒。儘管一貫地宣傳要戴口罩,但配戴口罩的規定並沒有被徹底執行。

1. 北京、上海與廣州再現驚人的大眾運輸運量

從2020年1月至3月,中國經歷了疫情的爆發,它施行了有效的成功的措施來抑制病毒透過大眾運輸的傳播,克服了實務上的挑戰,最終贏回了乘客的信任。得益於良好的公民素養規範以及協調一致且有組織性的政府干預,時至今日,大眾運輸的運量已回復到接近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北京、上海與廣州採取的措施中,有許多值得效法與觀察的地方。

根據恒大研究院的數據統計,中國前七大城市的地鐵與公車系統運量在疫情爆發的第一個月急遽滑落。武漢肺炎的爆發適逢中國春運,數以億計的人會在這個期間跨越半個中國回鄉,每年春運期間大眾運輸的運量會下滑。2020年春節第一周的總客運量僅為2019年同期的8.8%,第四周增加至22.3%。

2. 中國實施了什麼手法刺激大眾運輸的運量回升?

中國各城市的封城政策都不盡相同。在武漢(疫情爆發的中心點),人們除了日常所需的必要採買外一律禁止外出。所有有需要外出上班的人只能透過計程車、優步(UBER)、自行車、步行,或是搭乘企業包車上工,因為武漢市的地鐵與公車自一月24日到三月28日間停止服務。其他的中國城市也依據自身的病例數,實施了不同的措施來遏制病毒在公共運輸系統上的傳播。受影響較輕的北京、上海和廣州,在疫情爆發的最初幾週內,持續地調整地鐵和公車的運行班表。

三月上旬,在40個有地鐵系統的中國城市中,有8個城市完全停運,13個城市關閉了部分的路線和車站,30個城市調整了營運時段,只有2個城市的營運不受影響。北京市政府在疫情爆發的最初幾週實施了一項特殊的公共運輸工作計劃,這項計畫也被中央的交通運輸部分享給各個城市的政府。

所有城市的措施都被要求要圍繞以下幾點:避免普通乘客接觸到感染者、隔離感染者、進行消毒、保持通風,以及控制大廳、站台與車廂內的人流。並不是所有北京市的做法都被其他城市通盤接受,相關措施也會隨著管控政策的鬆綁或加強而與時俱進。

3. 避免與感染者接觸

在疫情爆發初期的廣州,每個站點都增派了5到10名站務員協助管控進出站的人流。站長會在尖峰時段派遣站務員至地鐵站的門口,指揮乘客在開放空間中排隊並保持安全距離。在出現這些安全措施之前,尖峰時段排隊進站就已經很常見,而且也沒有任何報告指出多餘的等待時間會嚇阻到乘客。

出入口的安檢持續施行,工作人員除了用手持儀器檢查每一位乘客的體溫外,也會檢查對方是否有依規定配戴口罩。部分較繁忙的車站會設置紅外線熱像儀以加快安檢程序。時至今日,乘客仍需向站務員出示能證明自己近期並未暴露於高風險感染環境的二維碼。如果有乘客的體溫被檢測出高於37.3˚C (99˚F),他們會被穿著防護裝的工作人員帶至車站的隔離區,那裡會有醫護人員陪同該乘客前往醫院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

並且該名乘客的居住小區與公司領導在必要的情況下會被通知,以調查相關接觸史,任何該乘客觸碰過的物品也都會被消毒。所有車站與列車的工作人員除配戴口罩與手套外,在每個輪班的頭尾都會檢測一次體溫。如有工作人員出現發燒症狀,醫護人員會陪同他前往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根據一名廣州地鐵的員工所述,沒有任何工作人員被感染。

4. 勤消毒與保持通風

為了增強空氣的流通,車站、站台、隧道與車廂內的通風系統全天候運作。在疫情爆發的前幾週,北京的地鐵站每天進行五次消毒,且像是安檢儀、售票機、票閘與電扶梯等重要接觸熱點每小時就要消毒一次。在上海,鄰近醫院的部分地鐵站在消毒上格外小心,被用作單程票的塑膠幣在每次使用後都會消毒。

5. 管控車站、月台與列車內的人流

地鐵公司施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減緩擁擠,一位廣州地鐵的員工表示:「月台是避免擁擠最重要的關鍵,人們在上下車的過程中容易有近距離接觸。」在尖峰時段,除了增班、縮段班距和減少各站停靠時間外,公司也開設只停靠大站的直達車,以減少乘客上下車接觸的頻率。車站內,上、下車的乘客透過不同的通道分開。公司也關閉了多個票閘,以減少固定時間進入月台的人數。

「列車負載量上限」的概念被引入以減緩列車內的擁擠。在疫情爆發第一周的廣州,地鐵列車的負載上限被限制在50%,其隨後於四月放寬至70%並自五月起恢復至100%。列車司機們可以即時了解各個車廂的重量(進而推算擁擠度),如果列車上的乘客負載分佈不均,列車長會指示部分乘客移動至較空的車廂。北京地鐵的乘客可以透過「高德地圖」APP的地鐵擁擠度查詢功能獲得即時的車廂擁擠度資訊,百度地圖(相當於中國版谷歌地圖)也同樣有提供即時擁擠度資訊。除此之外,乘客也被要求盡量避開尖峰時段出行。

為了增加人流流通性與減少排隊時間,北京有兩個地鐵站開通了晨峰時段(平日早上6:30至 9:30)的進站預約系統。這項措施透過向站務員出示預約二維碼來執行,並且只有在疫情期間的前幾周有提供服務。

宣揚公眾健康與個人保護意識的推廣資訊透過車站廣告看板、廣播、車上的乘車資訊系統與社群媒體廣為流通。上海的相關宣傳活動鼓勵人們遵循指示。許多車站推動的政策著重於讓乘客移動到較空曠的車廂或區域。

6. 公車上的疫情措施

在疫情爆發的前幾個月,公車與地鐵所推行的運輸措施大相逕庭。司機會在乘客上車時檢測其體溫,如果乘客體溫超過37.3˚C (99˚F),司機會立刻播打特殊熱線,鄰近警員收到通知後會到現場陪同該名乘客前往附近的醫院已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此外,服務中的公車車窗全部開啟並關閉空調以保持空氣流通。BRT站的措施與地鐵站類似,透過管控固定的出口以減緩候車月台擁擠度。

7. 面臨的挑戰

對中國各地的地鐵營運商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應對隨運量一同減少的票務收入以及因推行疫情相關措施增加成本所帶來的財務影響。然而,因為大部分城市的地鐵屬於公營單位,因此在服務品質上幾乎未受影響。地鐵公司和站務人員的挑戰主要來自於安全規程和需求要點的頻繁變化。

一名廣州地鐵的員工表示,他們經歷過包含火災在內等多種緊急情況的應對訓練,但之中不包含爆發的疫情。如何適應不停改變的環境也是一項挑戰。市府每日會依據染疫病例的數量以及地點更新「威脅等級」。疫情期間的限制措施會依據「威脅等級」鬆綁或加嚴。每天重新組織我們自己,更新旅客人數與溝通訊息也是很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如果一地出現新的疫情爆發現象,該地區的地鐵站會再額外部署工作人員。持續地針對各個車站做徹底消毒則是另一項挑戰。

由於關閉了部分的路線與車站,地鐵工作人員的部署常常會重新洗牌。與醫療隊及警察的密切合作使得地鐵站務員能從容地應付發燒和不願配合的旅客。犧牲部分個人的自由與舒適度以顧及整個群體的概念在中國人的思想上是容易被接受的,對他們來說,群體利益遠比個人偏好重要,這也充分地顯現了為什麼在中國如此成功的措施要在流行個人主義的文化圈(例如西方國家)內推行會困難許多。

與地鐵乘客的採訪顯示,他們起初在疫情爆發的首月是非常怕搭地鐵的。許多人被告知要在家工作,就算有必要的出行人們也是近期可能地避免搭乘地鐵。一位居住在廣州的王小姐開始使用滴滴打車(中國版的Uber)來完成短途出行,雖然前往市中心的長途移動還是無可避免地必須搭乘地鐵。

她向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解釋道:「我非常怕搭乘地鐵回家,我一路上不與人交談,也不觸碰任東西,儘管所有東西都非常乾淨,而且有著刺鼻的消毒水氣味。廣州地鐵曾是如此地有活力,大家都在車廂內聊天,但現在卻安靜的慎人。最近地鐵上的氣氛又開始忙碌了起來,但我很開心它比以往安靜一些。」當三月沒有新的染疫個案出現,居住在北京的李小姐也重拾信心再次搭乘地鐵。

她解釋道:「除了搭地鐵我別無選擇,公車和滴滴車尖峰時段都會塞在半路。我還是很害怕搭乘地鐵,但我會比平常晚半個小時搭乘以避開地鐵的忙碌時段。那時的地鐵比較不擁擠,而且我也能接受,我從未為了進站等待兩分鐘以上。我不喜歡戴口罩,但這麼做是為了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王小姐說,她被地鐵的工作人員深深打動。「他們在管理車站以及讓所有東西保持乾淨上做得很好,看得出他們正盡力阻止疫情擴散。」

8. 大眾運輸運量回升

儘管2022年運量對比前一年還是有差,大眾運輸的使用率仍有日漸回升的趨勢。在廣州,日運量在疫情爆發的第一個月從原本的9百萬人次跌至3百萬人次,但到了五月,日運量已回升至超過7百萬人次。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在廣州的問卷調查中發現,部分流失的使用者不會再回頭,他們多半在這個時間點轉而騎乘自行車或是開車。

截至撰寫本文的時刻(2022年3月),中國的各個城市正大舉的「回歸日常生活」。工人返工,辦公室重新開放,連最後一批解封的學校與托兒所也在五月底至六月初重啟。

中國各城市的大眾運輸運量在疫情爆發的初幾周急遽滑落,不只歸咎於封城政策,人們對與他人近距離接觸造成的感染風險感到恐懼也是一大因素。然而,大範圍的公共安全與防疫措施,也促成了大眾運輸的運量回彈,讓中國各城市從疫情中最糟糕的部分走出,而這寶貴的經驗可供其他城市借鏡。它證明了大眾運輸不管是在混雜的都市運輸中,抑或是把工人送達重啟的辦公室、學校與商場,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合中市首度引進雙絞接電動公車

翻譯:曼谷捷運選擇單軌系統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