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都市計畫偏移路口之成因與解決對策探討

偏移路口是許多都市計畫區常見的路口類型,泛指一交叉路口近遠端動線不連續之路口。都市計畫上所稱之偏移路口,係指近端與遠端路段之道路中心線未能對齊,屬於巨觀上的偏移路口;在交通工程上則因涉及車道配置與動線連續,故即使在道路中心線對齊的情況下,也會產生行車動線不連續的偏移路口,尺度更為微觀細緻。 偏移路口雖然是畸形路口的一種,但對於鄰里道路來說,它具備降低行車速率與阻隔穿越性車流之功能,在定義清楚之前不宜全然歸類為「問題」。這是因為用路人選擇穿越鄰里的行為,就是來自於相較於主要道路有較快路徑,那如果能透過物理手段讓「抄捷徑」的過程不再舒適或快速,甚至會有迷路的疑慮,則偏移路口反而是一種保障鄰里居住品質的處理手段之一;而若偏移路口設置於主要道路之間的交會點,它就會因為續進動線的中斷或移位,導致相鄰車道行車動線衝突,甚至有與對向來車正面相對之隱患,才會成為本文所稱之「問題」。 相較於其他交通類網路文章,本文主要從都市計畫角度來探討偏移路口問題,因此文章撰寫的重點也會放在道路用地之配置與計畫路網之幾何上。事實上,偏移路口的相關敘述並非筆者第一次介紹,在「都計圖看交通」系列文章中,包括梅山都市計畫、汐止都市計畫及中正大學特定區計畫等都市計畫區,皆曾提及偏移路口的問題;在「閒聊」系列的其他文章之中,也曾介紹過國內都市計畫區的偏移路口案例,可謂不勝枚舉。 而偏移路口的產生來源為何?筆者初步歸納後,認為可分為毗鄰計畫區或計畫區內介面衝突、既成道路問題、樁位判讀錯誤及都市計畫過程刻意為之等四大類;而這些因素的產生來源與應對的解決方案也不盡相同。不論是都市計畫主管機關、地政主管機關或道路主管機關,處理偏移路口皆應對症下藥,並盡可能從根源解決,尤其地政機關過往一味重視土地的方正或分割的便利性,導致畸型路口不斷增生,更該妥善檢討精進。 針對偏移路口的種類,還可進一步區分為「僅道路中心線偏移」與「涉及道路寬度變化」等兩種態樣,其中「涉及道路寬度變化」的態樣實際上也包含中心線偏移,但其中心線偏移並非定線本身的介面衝突或失誤,而是來自於計畫道路自其中一側用地邊界拓寬後所致。筆者認為,即使是路口近遠端的道路寬度差異,仍應盡可能採用同一條道路中心線而非道路用地邊界線,並輔以寬度漸變,以提升駕駛操作上的順暢性。 毗鄰計畫區或計畫區內介面衝突 所謂毗鄰計畫區介面衝突,係指相鄰兩都市計畫對同一道路的功能界定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