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工業區道路應考量交通安全與景觀衝擊

本文應森林協會與筆者所屬交通安全協會之邀約撰稿,並作為書面意見回覆。

大型商用車輛與小型自用車輛有所差異,故於大型商用車輛行駛頻繁路段實施分流有其必要性,且設計此類路段之重點,可從交通安全與環境衝擊等兩大層面解釋:

於交通安全層面上,按車輛大小噸位之分離動線可增進交通效率、降低交通衝擊及維持交通安全。

  1. 以增進交通效率而言,大型商用車輛不論是視野死角、爬坡力及煞車距離等屬性,皆遠大於小型自用車輛,故公路爬坡段大多設置爬坡道,供大型商用車輛緩慢爬行,避免影響車流行進。
  2. 以降低交通衝擊而言,大型商用車輛換算之小客車當量(PCE)較強,故鄰近港區、貨櫃中心、物流中心、礦場或其他相關設施之路段,應有特定設施容納大量高當量之車種,並以保護時相減緩其轉向之交通衝擊。
  3. 以維持交通安全而言,針對高雄沿海路之道路配置方案,應強化大型商用車輛與小型自用車輛之分別,車道按其種類各司其職、號誌按其動線各自分流,以降低其轉向視野死角與內輪差之影響。

檢視目前國內針對工業/倉儲區的道路環境,常有未依路網層級規則開設出入口之問題,主管機關未能妥善管理相關設施基地之出入口,不僅主要道路為特定工廠出入口設置開口,甚至是工業/倉儲區「對面的」住宅區門口直接面對高流量之主要道路,不僅影響交通效率亦有交通安全隱患。

而因為工業/倉儲區衍伸之交通行為,車種組成皆以大型商用車輛為主,均對周邊地區之交通與環境有所衝擊,故應妥善處理其基地開口位置與道路層級之議題,避免徒增當地交通安全隱患。筆者建議,工業/倉儲區周邊之道路設計,除以隔離大型商用車輛通行之專用路廊為原則,並以對稱配置之外,更應回歸至道路層級之秩序,特定基地的開口自然不應面對主要道路,而是應以次要道路或服務道路銜接,以維持主要道路的效率與安全。

以德國漢堡附近的破房子(Hausbruch)物流園區為例,雖然住宅區就在倉儲設施對面,但其出入仰賴次要道路連接,沒有一處基地或建築沿著主要道路開口,如此大幅降低路邊停車或進出基地的干擾車流。也因住宅區與學校均為面向次要道路,直接避免兒童在主要道路上突然衝出,對於鄰里交通安全與保障弱勢用路人生命有直接助益,證明毗鄰不同土地使用與交通安全問題並非直接相關,關鍵在於如何設定建築與基地之開口。

漢堡西南方的破房子(Hausbruch)物流中心,透過鐵公路的隔離綠帶區隔住宅區,剩餘土地作為公共設施。

鐵路與隔離綠帶成功阻隔物流中心,於減輕景觀衝擊與促進交通安全上均有正面助益。

於環境衝擊層面上,行道樹之設置可隔離高汙染車種,提升環境品質與促進公共衛生。

  1. 以環境品質而言,大型商用車輛出入場所易有揚塵產生,其行駛過程除車輛本身排放之顆粒物以外,尚有貨物或車輪滾行之落塵,故針對此類路段應有適當之行道樹,方能淨化空氣並隔離噪音。再以國外案例而言,主要道路種植隔離綠帶之作法已行之有年,對於大型商用車輛出入頻繁之周邊市郊地區,更應強化環境保護方案,以達到視覺美化與降低衝擊之目的,例如位於慕尼黑東南方特魯德環帶(Trudering-Riem)地區的展覽城(Messestadt),即是透過道路區分住宅區與工業/倉儲區,除了透過基地本身的隔離綠帶區分之外,更透過三排行道樹的配置維持景觀的隱蔽與舒適。
  2. 以公共衛生而言,站在行人、自行車及機車等弱勢用路人之角度,設置隔離綠帶除可提升用路品質,亦有助於長期使用道路之健康,對於國民健康有明顯助益。能透過行道樹之隔離,將能有效降低大型商用車輛對其他用路人之空氣汙染影響,亦能增進行車安全。

目前國內針對工業/倉儲區之土地開發,均有要求留設隔離綠帶,但於主要道路上則未有相關規範,加上鄰近道路考量大量大型商用車輛車流通過之需求,路幅範圍普遍寬大。然而,以道路實際使用現況來看,許多道路容量供給遠高於需求,導致空間浪費;另一方面,大量不透水之車道範圍,不僅增添夏季行車環境之炎熱,又使道路景觀與空氣品質未能有效改善,不利通勤的勞工與鄰近作業人員。

筆者建議,高雄沿海路之車道配置方案,應優先運用現有路幅並保留既有行道樹之配置,針對大型商用車輛之交通衝擊與環境影響分配道路空間,並考量國際主流之「道路瘦身」理念,以期兼顧交通與環境之友善與永續,成為未來高雄港發展之前瞻典範。

慕尼黑東南方的特魯德環帶(Trudering-Riem)展覽城,以工業區基地本身的隔離綠帶及行道樹分隔住宅區。

從街景圖上,很難看出住宅區與工業區的整體景觀差異,且人行道亦透過綠帶隔離。

筆者的方案是比照歐洲各地郊區道路,道路空間以綠帶為主,再依照車流需求開闢車道。

同樣地,綠帶應有足夠寬度,以預留轉向車道所需空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合中市首度引進雙絞接電動公車

翻譯:曼谷捷運選擇單軌系統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