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日本火車站裡的心理學

原文(英)

這是東京上班日早晨的日常:西裝革履的上班族、成群結隊的幼童及其他旅客正勇敢地穿越城市之中繁忙的火車站。東京有著全球最繁忙的火車站,每年要處理130億人次地旅運量,對於外來者來說,這裡一片混亂;然而在此起彼落進出站的火車聲音、摩肩接踵的通勤人潮中,大量人群仍然有秩序地穿梭在月台與大廳之間。

月台本身是一個混雜的環境,但火車仍然保持著高水準的準點率,且偶爾會變成驚世駭俗的國際頭條。例如2018年5月11日,JR西日本就因為某班列車提早25秒發車,發表了一則文情並茂的華麗道歉。如果要在這樣的一個營運環境中服務大量的旅次,就必須巧妙融合工程、規劃及心理學,例如在一個喧囂的環境中,利用不突兀的聲光效果讓乘客產生下意識的行為,顯現日本已經將無限的創造力,放在對公共運輸的注重上面。

不論在日本還是其他國家的火車站,「輕推理論」(nudge theory)的應用隨處可見。這個理論由行為經濟學家理查‧泰勒(Richard Thaler)與哈佛法學院教授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創造,並因此在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認為,溫和的推動力可以巧妙地影響人們,做出符合他們自己或社會認可的決定。在英國,已有將類似理論應用在政策上的政府團隊,名為「行為洞察團隊」(Behavioural Insights Team)或稱為「輕推小組」(nudge unit),而他們的工作經常體現在交通政策上。

輕推理論最著名的案例,就是2016年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 TfL)與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行為科學系合作,研究出如何讓旅客在搭乘電扶梯時,自動站立在兩側而非擠在同一邊,以提升霍爾本(Holborn)車站的疏運容量。除了一些複雜的措施之外,最簡單的一項就是在電扶梯上放上手印跟腳印。另外在澳洲,研究人員透過在指標上放置發光的箭頭,以改善機場出境旅客的移動效率,並利用攝影機區分出趕時間的旅客跟逛大街的旅客,透過閃爍的綠色箭頭引導旅客到適當的出口。

然而在旅客人流的操縱上面,日本人略勝一籌,因為他們的輕推理論應用幾乎無法察覺。日本人已經達到了更高層次的思維,因為日本人認為社會秩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只要是日本人,一定知道如何排隊使用電扶梯,而且可以在混亂且開闊的環境之中暢行無阻,所以營運單位可以專注在更深層的心理操控。

情緒照明

日本的火車月台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天就有一人跳軌,這也帶來殘酷且破壞性的結果,也會對整個交通系統帶來嚴重損害。為了防止跳軌,日本在車站月台安裝了與胸部等高的月台門,但月台門很貴且大多數場站仍然沒有條件安裝,所以在最繁忙的車站中,仍有70%的月台無法安裝月台門。

東京的目標是到2032年以前,在243座車站裡面都加裝月台門,但目前營運單位已經想到一項絕招。在新宿車站的月台兩端,旅客會發現有一塊藍色的小方塊LED面板,發出令人感到愉悅的光芒,通常會放在自動販賣機與安全宣導海報之間,大多數人以為是類似捕蚊燈的東西,實際上這是拯救生命的情緒照明。

情緒照明的原理,是基於藍光能夠穩定情緒的理論;而月台兩端通常是人潮最少且有隔離感的區域(編按:也是列車進站時車速最快的區域),所以也是跳軌最頻繁的區域。在2009年,東京的各個車站開始安裝發出藍光的情緒照明做為防自殺措施;某些車站則在月台棚架安裝彩色玻璃,讓陽光以藍光灑落到月台上。

此一方法已被證實有效,根據東京大學研究人員於2013投稿到《情感障礙雜誌》的論文中指出,在十年之間,因為情緒照明的引入,企圖跳軌自殺的機率減少了84%,且在鄰近沒有裝設情緒照明的車站,自殺的機率也沒有增加。所以現在英國的幾處火車站已比照日本的做法,在車站月台上裝置發出藍光的情緒照明。

平靜離開的音樂

在日本,尖峰時段的車站不適合膽小的人,因為列車的乘載率高達200%,且轉乘時間極短,不容許出錯。然而另一項讓通勤族緊張的原因,是來自於車站內刺耳的高頻發車音,然後接下來是站務人員的哨音,許多上班族就會急急忙忙衝下樓梯、衝過月台,硬是從關閉中的車門擠進去。為了讓這種乘車環境變得更加和平,剛民營化的JR東日本在1989年委託山葉(Yamaha)的作曲家製作簡單且悅耳的哈沙旋律(hassha),取代原本尖銳的發車鈴聲。

這種發車音又被稱為火車唱歌(train melodies),曲調簡短、平靜而獨特,目的是通知旅客列車即將發車而不引起焦慮。基於上述特點,大多數旋律的長度不超過七秒,因為研究表明越簡短的旋律越能降低壓力與突發狀況(rushing incidents),並考慮列車列車進站作業到離站所需的時間。這些曲調以想像標題為特色,像是「海濱大道」(海岸通り)(Seaside Boulevard)等主題,曲風從希望到歡快,且每個車站都有自己的主題曲,成為彰顯車站身分的手段之一。

多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車站導入發車音樂,再度證明最初理論的正確性,例如在2008年10月的調查顯示,在某些引進發車音樂的車站,因為衝撞車門而受傷的旅客減少了25%以上。然而,這個措施並非沒有爭議,附近居民時常抱怨這種日復一日的單調旋律,並稱之為噪音污染。

驅逐不良少年

儘管日本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但他們也有打擊青少年犯罪的問題要煩惱,尤其是在火車站,因為年輕人幾乎每天都會使用到火車站。為了解決日本人對不良少年破壞行為的恐懼感,一些車站佈署了超音波鎮暴裝置(ultrasonic deterrents),是一種能發射超高頻音波的小型設備,使用一萬七千赫茲的特定頻率,也是25歲以下的人體才能感知到的頻率。這個創意在歐美國家被廣泛採用,在日本也同樣受到歡迎。

在東京眾多車站出口的外面,很容易見到此種裝置。想像一下,疲憊的上班族跟歐巴桑(obaachan)在這種鎮暴音頻下通過都毫無反應,然後一群學生匆忙離開,一臉困惑與不適並喊著「吵死了!(urusai)」,結果似乎沒有人會想到這聲音來自天花板的某個小裝置。

指出最佳做法

鐵路員工也無法免於營運單位的行為洗腦,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從司機到站務員到列車長,所有人都被要求要在執行任務時指出一個物體,然後講出他的預期動作。這個行為被稱為「指差確認」(shisa kanko),原理在於透過這種物理模式,大部分的大腦區域就會被投入,進而提高情境的意識與準確性。研究表明,這個動作可以減少85%的失誤率,也讓指認與呼喚演變成日本各行各業與工作場所的安全動作。

那麼,為什麼指認呼喚不被其他國家採用?這是因為這跟日本的許多文化因素一樣,「指差確認」在輸出時屢次面臨抵抗,儘管紐約運輸局已經引進修正版的指認呼喚,但也顯現日本鐵路仍有許多獨立於其他國家的地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合中市首度引進雙絞接電動公車

翻譯:曼谷捷運選擇單軌系統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