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新建一座城市是否可行?

原文(英)

加州邁阿密,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地方,都面臨著房價飛漲的問題,租屋族也忙著尋求適當的住所,人們再次擔心無家可歸的問題。不斷加劇的住宅緊縮(housing crunch),以及大規模開發新住宅面臨的居民抗爭,讓許多人反問:「為什麼不直接建造一座新的城市?」

觀察家內森·J·羅賓遜(Nathan J. Robinson)在近期撰寫的文章中表示:「當中國人需要提供更多新住宅時,他們就會蓋一座新的城市。從1949年以來,他們已經建造了六百多座新城市。」乍看之下,這是一個明顯的政績,但從整個歷史上看來,這樣的大計畫也充滿著失敗、未完成或成效不彰的問題;而在加州或其他地方,還有許多規劃中未實施的案例。

為了理解建造新城市的議題,城市實驗室(CityLab)採訪了馬倫城市管理研究所的研究員、前世界銀行城市規劃師阿蘭·貝爾托(Alain Bertaud),以下為精簡後的談話紀錄。

美國應該建設新城市嗎?

總體來說,在原本就已經高度都市化的國家建造新城市是無意義的, 像是美國、西歐或日本。這個問題的癥結點在於,誰要當第一個搬去新城市的人?新城市的基礎建設當然很好,但重點是沒有工作機會,因為從歷史脈絡來看,都市發展是跟隨市場趨勢的,不是反過來讓市場去遷就都市。例如希臘人建立馬賽,出口葡萄酒與軟木塞,然後進口橄欖油;到了羅馬時代,它是北非到高盧(Gaul)的貿易門戶。

接下來是金流問題。當你建造一座新城市之後,你的都市財政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負的,因為基礎建設不便宜,像是道路跟機場必須在早期投入,但土地銷售與稅收都要很久以後才能獲利。世界上當然有成功案例,像是澳洲首都坎培拉(Canberra)或印度昌迪加爾(Chandigarh),但不適用於大多數新城市。

若以發展迅速但缺乏都市化的地方為例呢?像是因為產業熱潮帶來的大量勞動力?

這才是最關鍵的契機:能夠吸引很多人的地方才能夠成為城市,然後從那邊發展起來,奧蘭多就是這樣來的。奧蘭多是美國發展最快速的城市之一,因為迪士尼從1970年代在那邊創造了就業機會,而且因為它是旅遊勝地,你馬上就能獲得一座國際機場,然後不知不覺形成一座多元化城市。

從這個觀點來看,迪士尼水力壓裂潮(fracking boom)一樣,因為有了水力壓裂潮,才有一堆人搬去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但是若要建設新城市,他們還要做很多事情,例如把資源的開採投注到建設大學或機場上面,並且建立一個多元勞動力市場。通常新的國際貿易路線就是一個吸引人口的地方,例如中國用一帶一路創造貿易樞紐,未來中亞地區應該會出現很多新城市;這樣的案例其實就是亞特蘭大的故事,因為亞特蘭大就是位於鐵路路線的樞紐上,並建立了經濟活動。

說不定,當氣候變遷造成北極航線的出現,那麼北極就會產生新的都市,像溫哥華一樣作為一個太平洋的門戶。但問題是,現在美國並沒有像這樣特性的潛力點,人們總會說:「我們搬到一個土地便宜的地方重新開始!」事實上,土地會便宜就是因為沒有經濟活動,也不是一個理想的城市誕生點。

如果我要建立新的城市,我要從哪開始?

第一要務就是明確配置私人土地與公共設施保留地。想想看紐約巴塞隆納的棋盤式街道,他們的街道方向往哪裡走?都市環境如何?要規劃公共空間也是如此,比如留設河濱或小山丘等具有識別與保護功能的藍綠帶設施,這些地方將能作為這座城市的公園,而且這種設計問題從一開始、在都市還沒發展以前,就必須一次開闢完成。

再來,你需要為這些基礎設施籌錢,要找到願意買單的對象,以及買單的時機。如果設置正確,這些東西很快就會回本,也確保周圍土地是具有開發潛力且符合市場需求的,像是德州地方政府的公用事業機構就很會做這種事。

除了這兩點之外,剩下的不用想太多,放著讓土地市場發展即可。市場將會告訴你,如何配置適當的土地使用與開發強度,否則就會像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一樣,規劃者以為他們可以把尺度放到任何小細節上面去,甚至規定每個街區要有多少店家,結果當然是不如預期。而另一個反例就是香港香港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新城市之一,市政機構並沒有採取嚴謹的規範,而是無為而治的方式,並把精力放在管理公共事務以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讓市場自行決定建築的樣式,並自行進化成適合的都市環境。

新的城市能夠拯救房價居高不下的地區嗎?

我會更加思考如何發展「結構化郊區」(structured suburbs)而非建造新都,例如韓國在1980年代規劃了首爾都會區附近的五座衛星城市,解決首爾本身的住宅需求。但實際上這些都算是巨大化的郊區,大部分民眾仍然是通勤到首爾上班。

美國,你也會看到類似的東西,例如雷斯頓(Reston)和泰森斯(Tysons)等開發計畫都被美其名稱為新建城市,但本質上只是郊區。而這不是壞事,因為建造郊區就是在為城市擴充容量,讓城市的勞動力市場增加。順便說一句,這就是標準的成功案例特徵,因為它最終分擔城市的壓力,但又讓城市被強化,即使是那些本身具有優勢的城市也遵循這個規則,例如引入自由經濟的深圳,或是靠大量補貼維持首都地位的伊斯蘭馬巴德

大多數人都覺得,在沙漠建造新城比在大都市裡變更土地使用分區容易,然而我們需要認清,發展郊區不是為了放棄現有的都市。畢竟,一座都市的財富就是來自於在那裡生活的人,因此為了都市的發展,修正違反市場需求的土地使用分區是必要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合中市首度引進雙絞接電動公車

翻譯:曼谷捷運選擇單軌系統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