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中國交通模式在疫情下的轉變

原文(英)

中國從2020年1月份開始進行大規模封鎖,限制了絕大多數居民的行動,許多交通活動基本上已經是停擺的狀態。到了3月底,中國再度解禁開放,都市即將恢復運作,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交通模式出現。許多結果是預料中的,但在這項危機之中,中國交通模式的轉變再度表明,步行與自行車仍然是對環境及交通的最佳方式。

1. 自行車旅次急速成長

本來在中國都市就已經很流行的自行車活動,在各地又快速興盛起來。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在廣州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有不少民眾把公共運輸旅次轉移到自行車上;而在北京,共享自行車的用戶數量增加了150%,且數據顯示平均旅次長度已超過三公里。

這些數據在中國武漢肺炎發生以前是非常罕見的,因為民眾會比較喜歡透過汽車或公共運輸完成較長的旅次,推測民眾會因為擔心搭乘公共運輸擁擠而改騎自行車,或是因為疫情期間汽車變少,騎自行車變得更加安全而產生誘因。

2. 共乘服務公司倒閉

許多提供共乘服務平台的公司已經倒閉,人們開始偏好自行車,認為自行車較為安全且免費。而且由於公共運輸是政府經營的設施,自然會有相關的防疫規定;部分路線則派出高容量車輛,以滿足保持社交距離的需求。這樣的做法自然跟共乘服務或計程車不同,因為這些服務的駕駛不受政府直接管制。

雖然公共運輸運量正在逐漸恢復,但受政府管制的特性使公共運輸較共乘服務或計程車更具競爭力,民眾會信任公共運輸業者遵循政府規定,且會因應社交距離規定而派出高容量車輛,這在共乘服務平台是不可能做到的。

3. 從捷運到公車

初步調查顯示,公共運輸運量的急速下降原因非常明顯,但卻不是一致的。捷運的市佔率(percent of trips in the city)從26%下降到14%、公車則是從17%下降到10%。許多人反映說,他們不搭地鐵是不想感到被困在地底下,但也有別的方式來遠離公車;幸運的是,這個城市擁有地鐵、公車及公共自行車組成的複合式大眾運輸網,人們可以各取所需。

在深圳,隨著都市解封,地鐵的運量也持續成長,但遠低於過去平日的運量。這是因為市民們在都市重新開放後,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所致。

4. 契機

這場危機是史無前例的大事件,但我們已經可以預見它將持續數年至數十年,並改變社會經濟的發展軌跡。儘管我們不能立刻開始慶祝重見光明,但有些趨勢值得關注,例如目前的空氣品質遠高於以往,而且全世界都是這樣。根據推測,當疫情消退的時候,空氣品質將再度惡化,所以現在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要等到汽車全部都消失時才有可能經歷。例如,波哥大就將路側作為公共運輸及自行車的專用道、墨西哥也將擴大自行車道路網;紐約也因為汽車減少而讓更多民眾選擇騎自行車上路。

這樣的情況在疫情之下,每天都在迅速增長。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都市的交通路網要保持彈性,就是要提供所有市民、所有交通方式最佳的選擇。不論我們面對的是流行病、大洪水還是空氣品質危機,強而多樣的運輸路網就是我們最佳的防禦機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合中市首度引進雙絞接電動公車

翻譯:曼谷捷運選擇單軌系統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