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你想像的人本交通仍是車本交通

原文(英)

翻譯:王柏翔 / 校正:都市運輸觀點

休士頓(Houston)的「能源走廊」(Energy Corridor)是在休士頓市中心西邊的一座商業區,那裡亦是英國石油(The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BP)、康菲公司(Conoco Phillips)等眾多能源公司的總部所在地。理所當然,這樣的一個地方高度依賴機動車輛。

然而,近期一則新聞勾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新聞內提到了一項要在埃爾德里奇公園大道(Eldridge Parkway)和紀念大道(Memorial Drive)這兩大主要幹道交會處新建人行設施的計畫。而休斯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在一篇題為《能源走廊地區導入休斯頓西部第一個安全十字路口(protected intersection)》的報導中,對此一政策表示歡迎。

可以肯定的是,這裡有寬闊的人行道、清晰的人行穿越道、良好的綠化和新的號誌系統,但實際上能被稱為「保護設施」的東西就只有一排車阻(bollard)。如果你退一步思考整體計畫內的設施內容,很顯然地這個地方仍無法擺脫高度由機動車輛主導的環境,行人依舊暴露於高度風險之中。

首先,你無法否認這裡是兩條多條車道幹道的交叉路口,也就是不斷被證實對行人最為致命的路口幾何,且每天有近6萬輛汽車通過這個十字路口。其次,此計畫的一大重點實際上是路口角落的右轉槽化專用道(slip lane),這類設計不僅增加行人的必要移動距離,同時也允許、甚至變相鼓勵汽車利用更高的速度過彎;雖然右轉槽化車道上有標繪行人穿越道,但路口的一切似乎只能仰賴讓路標誌(yield sign)而非紅綠燈。而休斯頓的駕駛們最惡名昭彰的事情,就是無視於任何停讓標誌。

回到街道本身的議題。如果你審視過能源走廊區(the Energy Corridor District)的宣傳照,便不難發現其中的行人安全問題。第一張圖展示了一處看起來不錯的新建路口,但你很快就會發現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行人在哪裡?

© Energy Corridor District

或許從計畫的願景概念圖中,不難看出原本是要讓環境趨近於行人導向的設計,且在這一類的許多插圖中,裡頭的行人與自行車騎士總數幾乎與汽車一樣多(你能在裡頭數出38輛車和41位行人與自行車騎士)。然而,現實幾乎與理想背道而馳,其中一項很大的潛在問題便是能源走廊本身就是一個車本導向規劃的地方。
幾乎沒有人會想在波士頓,甚至美國大多數地區選擇步行,是因為人們的移動所需的距離通常都很長,且任何被冠予「走廊」稱謂的地區幾乎都是一個被機動運具主導,且對於行人非常不友善的空間。通常被冠上這類名詞的地區,其交通皆以過境旅次為主,特別是能源走廊已經與全美最寬的卡蒂高速公路(Katy Freeway)僅一步之遙。

© Energy Corridor District

想像出來的「義式」步行環境。義大利人表示:有人提到散步((Passeggiata)嗎?
© DRMP Engineering

當你快速地滑一下谷歌地圖便會發現,在這個「走廊」之內,你在一個街區內或兩個路口之間,只能找到一家銀行、一間超商、一間連鎖藥局和一間孤單的中餐館;除此之外,你應該無法再找到任何零售商店或服務設施了。再試想假如一個地方每天有6萬輛汽車呼嘯而過,還有斜切過街角並鼓勵駕駛高速過彎的轉向車道,又缺乏步行旅次就能完成的旅次,那麼繼續探討人行道有多寬、植栽有多漂亮,或著保護設施有多少,似乎都沒什麼意義了。

儘管這裡貼滿了宣傳其「人本交通」的視覺設計,但它本質上仍不是一個適合步行的地方。一直以來人們對於「郊區改造」(retrofitting suburbs)和「步行郊區主義」(walkable suburbanism)都有許多非正式的討論,但像這樣的案例就實際表明了這些術語是多麼空洞和毫無意義。雖然本文以休斯頓為例子,但你幾乎可以在美國許多地方找到類似的「作秀型」(performative)人行設施計畫。

許多被冠予「人本交通」頭銜的建設,實質上仍難逃大公路主義的窠臼。舉例來說,在一個旅次幾乎100%由步行與自行車構成的地方,不需要去「特地賦與」他們各種路權,也不需要任何分流跟交通控制。因為即使在最壅擠的幾座城市,人們也能透過步行或騎乘自行車自由穿梭,甚至連標線都不需要。人類自古以來就已經有本能來避免走路撞牆,所以真正友善行人的地方不需要一大堆華而不實的設施。

我們可能會以「人本工程」的名義去沿著一條繁忙的主幹道開闢人行道,或設置交通號誌跟護桿,但其背後的真正目的仍是為了保障汽車的主導性。實際上,這充其量只能算是車本環境的補救措施,它讓駕駛只需要在嚴格限制的條件下才去注意或禮讓行人,從而允許汽車提高行駛速度。

以奧蘭多(Orlando)市郊的瑪麗湖(Lake Mary)為例,就是一項「偽人本工程」的經典案例。他們在高速公路上建造了兩座人行天橋,跨度為 153 英尺(約為46公尺),而這些精美又昂貴的人行天橋充其量只是一種補救措施,用來盡量降低對所有人都極不友善的環境所造成的危害,除了汽車以外。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讓一個地方變得吸引人步行,其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基礎設施或相關的硬體部分上,而是整個交通環境對於行人與自行車騎士來說相當危險。

許多標榜「人本」的建設實際上都是「車本」建設,這些東西只會存在於一個被私人運具主宰的世界,也就是一個「天賦車權」的地方。真正的人本規劃是一個高密度開發並注重混合用途的區域,在那裡私人載具會被限速,甚至根本不會出現私人載具。這種地區通常住宅型態混雜,包含公寓、集合住宅或獨棟房屋;鄰里商業活動興盛且街道呈棋盤狀佈設,不像僵化且階級特色明顯的郊區化地區,會有幹支道之分及囊底路(cul-de-sac)設計。

在完善人本規劃的社區,人們不需要為了上街採買、上學或前往公園散步而橫越多條車道,因此提升步行可及性與行人安全的本質,在於創造一個更好的步行環境,而非造出更多零碎且浮誇的「人本建設」。

更多關於右轉車道(slip lanes)的真相:

美國運輸倡議會(Transportation for America)的斯蒂芬·李·戴維斯(Stephen Lee Davis)解釋,鼓勵駕駛提高轉向車速的右轉槽化車道設計,本質上十分的危險,不只將行車速度置於道路安全之前,也拉長了行人過街所需的步行距離。它們讓行人位處駕駛的視線死角,並鼓勵駕駛接近路口與行人穿越道時持續保持高車速——明明這種時候才是駕駛們最該小心翼翼的時刻。

儘管這項休士頓計畫對外宣傳增進行人安全,但實際上主管機關加寬也拉長了既有的右轉道,還增加了右轉道的曲率半徑,使汽車相較以往更為寬廣且平直的車道上增加過彎速度。不管是右轉道的新長度,還是其誘導出的新高速,兩者皆創造出更危險的路。

下圖便是紀念大道(Memorial Drive) 西向彎入埃爾德里奇公園大道(Eldridge Parkway)北向的前後街景對照圖:

Before(2018)

After(202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翻譯:瑞士國鐵採購全新貨運機車頭

翻譯:瑞士黃金列車增購機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