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電動自行車能否實現自行車高速公路?

原文(英)

自行車提供了通勤者眾多好處,是一種具備輕度運動、空氣清潔且低衝擊的二輪交通工具。但是,因為道路上大多是機動車輛呼嘯而過,所以一般民眾幾乎不考慮利用自行車通勤,他們認為這樣太危險了。

許多城市缺乏安全舒適的自行車道,更加深了這種疑慮。即使自行車道存在於市區的幹道上,但是當他們到了外圍的社區、衛星市鎮或郊區,這些自行車道就會消失不見,所以要從郊區騎自行車進入市區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若可在市區與郊區之間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可以填補這些空白區域,讓民眾往來市區可以一車到底不必轉乘,通勤變得更加便利快速。到目前為止,許多自行車高速公路已經可以讓民眾交出汽車鑰匙,踩上踏板進出辦公室。而電動自行車的出現,則是讓自行車的使用範圍變得更高,近年來也越來越流行,且也能夠使用自行車道,這讓民眾在市區移動多了一種選擇。

所謂自行車高速公路,就是提供一個實體隔離的專用空間,提供安全快速的自行車路徑,且兼具功能性。儘管自行車高速公路沒有國際標準,但藉由設計跟功能性等顯著特性,能夠輕易讓民眾辨認,理解它跟一般的自行車道有什麼不同。

首先,自行車高速公路提供更直接且更有效率的路徑,讓民眾可以快速往來住家跟辦公室,這條路是專門為自行車設定的,機車或行駛速率超過45kph的車輛禁止進入,行人也不可使用。通常自行車高速公路會沿著鐵路或重要公路建造,但會提供物理性的隔離設施,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甚至還能避開號誌化路口。而自行車高速公路也不會跟一般道路相互影響。

全世界只有少數自行車高速公路的案例,大部分位於西歐地區。第一條自行車高速公路在荷蘭,於2004年出現,接著倫敦、柏林、布魯塞爾及哥本哈根等各大城市也逐漸仿效,並致力於推動自行車高速公路。2019年,北京也出現了自行車高速公路,這是歐洲以外的少數案例之一,這條自行車高速公路將住宅區與產業園區結合起來,把自行車通勤時間從90分鐘減少到25分鐘,但是與歐洲的自行車高速公路不同,北京案例不允許電動自行車使用。

儘管不同的路徑都可以被稱為自行車高速公路,但是如果不把它們的功能性分開,就無法區分這些方式在功能性及安全性上面的差異。例如某些城市只是在海濱或河濱等風景優美地區建設自行車道,以利發展觀光休閒活動,雖然也是在鼓勵民眾騎自行車,但如果不把它們用來連結日常生活旅次,那它就沒有辦法提供一座有效率的自行車路網,也就不能稱之為自行車高速公路。自行車高速公路的主軸就是要滿足日常通勤旅次,雖然休閒自行車道對於推廣自行車很有用,但那不是鼓勵民眾騎自行車通勤的必要設施,作為通勤使用也缺乏效率。

(所以在花東縱谷蓋的就不算是自行車高速公路。)

私有但可供共享的電動自行車,是最近開始流行的東西,為自行車高速公路的推動帶來了機會。根據統計,自行車高速公路適合長距離自行車通勤的旅次,例如魯汶到布魯塞爾的F3自行車高速公路,平均使用里程是23公里,這就是為何它可被用於通勤的原因。但是,願意騎自行車通勤的族群也受限於體能因素,許多人不想汗流浹背到達辦公室,也希望騎自行車花費的時間能夠抵過原有的通勤方式。

電動自行車可提供輔助動力,讓體能狀況不同的民眾也能完成長距離自行車通勤,例如老人、女性或是自認體力差的族群。另外在尖峰時間,一條騎乘環境書市的自行車道,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

自行車高速公路的案例皆已成功吸引運具轉移。在哥本哈根,自行車在日常運具選擇的市占率非常高,但蓋了自行車高速公路則讓市占率再增加26%左右,且有10%是從機動運具轉移而來。這種變化是因為民眾覺得騎自行車將會更加安全,而更願意選擇透過自行車通勤,且因為哥本哈根本來就有大量民眾選擇以步行、自行車及公共運輸通勤,所以這樣的變化是值得注意的。

暢通的路徑跟輕鬆的使用方式,可以降低通勤時間並節省能源消耗,這讓自行車高速公路跟電動自行車被視為最佳組合方式。然而,自行車高速公路雖然可以讓自行車通勤更加便利快速,但最重要的還是設計跟施工品質,讓民眾可以願意把汽車留在家裡。

由於自行車高速公路優先考慮的項目是直接且連續的行駛,因此必須顧及到安全性與可及性。由於自行車高速公路多佈設於重要鐵公路兩側,所以通常不會有「轉角遇到愛」的效果,讓民眾感到騎乘環境是安全的。另外,交叉路口的減少意味著干擾車流的降低,若可透過基礎的自行車道路網相互結合並分工合作,則有助於把這些影響最小化。

在理解這些權衡關鍵之後,可以發現規劃自行車高速公路應注意以下原則:

  1. 提供直接且容易取得的路徑,且減少中途干擾,可以有助於把民眾從住宅接駁到工作場所。
  2. 進入市區應提供受保護性的環境跟高品質基礎設施。
  3. 透過陰影、照明跟路標來提升騎乘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4. 透過物理設施跟強制執法,防止機動車輛闖入。

隨著更多都市交通政策的制定,例如低碳特區或擁擠費,創造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高速公路將逐漸可行,且人人皆可負擔。若能順便考慮公共運輸的建設跟相關設計,自行車高速公路還能跟公共運輸相互結合。

當然,政治因素總是一大挑戰,但當決策者分配預算給自行車建設後,效果總是顯而易見,因此,現代都市應考慮將自行車高速公路納入自行車道路網的總體規劃中,一併滿足短途與長途的自行車通勤旅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閒聊: 關於為何瑞士不蓋高鐵的這檔事

閒聊:由日本鐵路直通運轉研究宜蘭高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