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空氣品質危機下的公共運輸解決方案

原文(英)

儘管空氣品質惡化早已不是新新聞,但這項議題卻比以往更加獲得關注,因為已有證據顯示空氣品質與健康狀況衰落有正相關,例如,暴露在過多的空氣汙染之下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機率上升,也會導致壽命降低、兒童發育遲緩、哮喘或其他健康問題。

公路運輸之中,包含客車、重型卡車跟公車都是造成空氣汙染,並使空氣品質惡化的重要因素。其中,運輸部門排放的顆粒物(PM)、二氧化氮(SO2)及二氧化硫(NO2),以及其他溫室氣體(GHGs)如二氧化碳(CO2)等,都是對人類及環境有害的物質。

我們也知道,僅僅在歐洲,道路運輸排放的PM2.5及氮氧化物就佔了40%。而在美國,公路運輸則佔溫室氣體排放量29%;交通部門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佔所有二氧化碳的20%、溫室氣體排放量則佔30%,顯現運輸是全球氣候變遷快速的重大來源。

1. 空氣品質的意義

大多數的空氣品質改善政策,都著重於降低兩種車輛尾氣的汙染物:溫室氣體與顆粒物。其中溫室氣體包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甲烷,這些物質使全球暖化並導致氣候變遷,而其中最大且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二氧化碳,它就是從燃燒汽油與柴油產生的物質。

雖然二氧化碳對人體有害,但影響健康最大且最有毒的物質是顆粒物(PM)。顆粒物是一種可以輕易吸入肺部的微小物質,例如PM10就是直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PM2.5就是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顯然它無法被看見,但是它其毒無比,會導致壽命降低、中風、心臟病、肺部疾病及急性呼吸道感染,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420萬人死於顆粒物的相關疾病。

與高所得國家相比,中低所得國家的空氣品質非常低落;而且在中低所得國家中,低收入戶往往會因為居住於重要道路附近而遭受更大損失。大多數的公路運輸汙染源都來自於私人運具,但是低收入戶擁有私人運具的機會明顯低於高收入族群;換句話說,低收入戶對於空氣汙染的責任最少,卻必須負擔更多社會成本。

許多城市早已意識到這種不平等現象,所以任何一項抑制空氣汙染的政策都必須要考量社會正義。隨著空氣汙染逐漸成為非常顯著的社會議題與施政重點,建立對於燃料排放帶來社會對立的認知至關重要,以便於日後進行決策。因此,政府部門也都在尋求各種案例與方案,企圖有效抑制空氣汙染。

總體而言,世界各國對於限制汽車的政策非常牛步,他們預期這些汽車族一定會強力反彈。然而,有遠見的城市早已開始動作,透過管制汽車行駛的方式來降低氣候變遷對於人類生活的衝擊。由於空氣汙染跟塞車問題早已不容忽視,許多案例早已劃定低排放區,並制定塞車費與公車電氣化等政策。目前墨西哥城與里約熱內盧已經展開低排放區政策,而雅加達公車捷運系統現正實施公車電氣化。

2. 低排放區

所謂低排放區(Low Emission Zones, LEZs),就是透過限制或控制運輸工具排放量,來改善空氣品質的區域,例如對高汙染車輛收費,或是直接禁止不符合排放標準的車輛進入。通常這些計畫的機制,都是僅允許電動車或符合標準的車輛通行或免費進入。

在西歐地區,已經有超過兩百個城市具備低排放區,但以世界各國實施經驗而言,通常都會允許重型商用車進入,例如卡車跟公車,且實施僅僅一年又允許部分小汽車進入。儘管實施成效的證據不足,但人們也希望透過這些政策能夠降低顆粒物與氮氧化物的排放;另外,這些政策對於溫室氣體的影響尚不得而知,且也有可能把汙染源替換到其他地方。

而在高收入國家實施低排放區的政策,意味著用汙染程度較低的車輛來替換原本的車輛,將導致人們增加購買新車的頻率,甚至有可能將淘汰的二手車運送至其他法規寬鬆的國家,導致另一波空氣汙染。總而言之,低排放區政策的效果,取決於當地的執法效率與限制程度,例如倫敦在2008年實施低排放區,接著又在2019年加強為超低排放區(ULEZ),此一作為立即顯現對於健康及空氣汙染的正面影響。

以政治角度而言,低排放區很難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所以也很難立即通過;但是,只要實施了低排放區,社會大眾的熱情就會增加。例如在去年,馬德里想要廢除低排放區,馬上獲得了社會的強烈抵制,最後使他的大多數計畫落空;但因為大多數計畫還在法院審理,所以馬德里市政府還是要持續應付環保團體的訴訟。

3. 馬德里案例

在馬德里的部分區域,除了電動車、工作車輛及公共運輸之外,只有居民可以進入,外來民眾無法開車進入。限制交通來源之後,鄰里的排放汙染就大幅降低,二氧化碳跟氮氧化物分別降低了28%與14%,且鄰里交通量降低了5%。

當要實施低排放區時,政治極為重要。2019年馬德里地方選舉時,極右派就把廢除低排放區作為政見,但馬上遭遇地方民眾反對,所以胎死腹中。現在馬德里市長則宣布馬德里360計畫,這個限制程度比低排放區少,但總目標一樣是馬德里要減排──重點是,政府已經意識到,改善都市空氣品質對居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4. 塞車費

塞車費是一種系統,通常會在尖峰時間針對進城車輛收費,這跟低排放區政策不同,它對所有車輛收費,目的是限制汽車進入,而不是改善空氣汙染。雖然塞車費可以降低車流成長並將資金挹注於公共運輸,但決策者也希望它能間接降低碳排放量。由於塞車費的實施比低排放區嚴格,所以它更能有效降低空氣汙染的威脅,例如倫敦已經利用塞車費降低了15%的顆粒物,這有助於提升人民平均壽命並降低死亡率。

此外,在斯德哥爾摩,兒童哮喘的症狀也因為徵收塞車費而顯著降低;在英國杜倫(Durham),交通量因塞車費而減少90%;在紐約市,塞車費將於兩年後實施。

倫敦、斯德哥爾摩及新加坡已證明徵收塞車費是成功的。倫敦的顆粒物及氮氧化物減少了12%、溫室氣體及二氧化碳減少了20%;新加坡每天則減少17.5萬磅(八萬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斯德哥爾摩也使市中心減少了14%的二氧化碳。儘管這些政策實施初期都會引來強烈反對,但民眾很快就發現了徵收塞車費帶來的好處,轉而強力支持。

假如道路交通量減少,剩餘的道路及停車空間就可以拿來作其他使用,例如給公共運輸、公共住宅及公共設施,而且不論作何種用途,都市內的交通早已變得更加快速。經由一次又一次的案例成果,我們早就證明,與其提供公共停車場,不如把市中心作為商業使用,才能帶來更多人潮跟經濟活動。

5. 電動公車

電動車是降低排放的首選,但成效還遠遠不夠。在美國和澳大利亞以外的大多數主要城市中,私人運具的使用量還不到總旅次的50%,因此針對汽車的解決方案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應該把這些資源投注在公共運輸、重型貨運及物流車輛,像是讓公車換成低汙染車輛(通常是電車)就可以大幅減少碳排放。舉例來說,假如拉丁美洲地區的快速發展都市,都能在2030年以前完成公車電氣化,則可以減少三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這相當於每年限制6300萬輛汽車上路。

公車也提供降低有害物質排放的機會,因為公車每天會在都市裡面跑來跑去,且研究證明公車的排放物質非常毒。在聖保羅,每天會有1000萬個公車旅次,降低這些旅次的汙染排放很重要

6. 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案

有一個巧妙降低汽車旅次的案例,就是巴塞隆納的超級街區。在巴塞隆納,超級街區(Superilles or Supermanzanas)是一種透過各種單行道限制車輛的區域,這代表汽車可以通過,但只能遵循特定路徑行駛,降低駕駛的自由度並促使汽車以低速行進。當然,這種區域都會實施低速限。

儘管在一開始實施的時候,民眾反對的壓力自然不小,但巴塞隆納現在已經有二十個超級街區,通過性旅次降低了40%、目的性旅次則降低20%,形成了真正的運具選擇模式轉變。而這種案例成功的關鍵在於,它沒有限制汽車,只是叫汽車轉向,所以在政治上更容易被人民接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閒聊: 關於為何瑞士不蓋高鐵的這檔事

閒聊:由日本鐵路直通運轉研究宜蘭高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