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為何都市交通政策應考慮性別因素?
![]() |
原文(英) |
「我在荷蘭的五天之內,看到騎自行車的孕婦及老太太比我一輩子看到的還多,我才意識到讓女性在都市之中獲取交通工具對環境的重要性。」
荷蘭有專為自行車設計的安全街道、開放且吸引人的公共空間、選擇多元的運輸工具,但這都是特例而不是常例,像是在拉丁美洲,婦女仍花費數小時在劣質的運輸工具上,儘管大多數人都想要騎自行車,但很少人敢這樣做。很顯然地,女性偏好自行車,而且是滿足日常所需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荷蘭就已被證明。
然而,問題不是出在他們對於自行車的喜好與否,而是環境的限制。我們生活在封閉的都市環境當中,私人財產勝過生活品質,速度仍然是效率的代名詞,顯現陽盛陰衰的氛圍。簡而言之,既有的都市發展方式讓女性生活處處受阻,它不是一個安全、友善且有活力的地方。
儘管都市發展與交通基礎建設缺乏「性別中立性」(gender neutrality)是眾所皆知的事情,但女性始終沒有足夠的公共運輸可以使用。尤其規劃者、決策者及公私部門代表的會議,很少聚焦在男女之間的感受與行走能力的差異。事實上,今日我們仍然會假設女性選擇運具的方式跟男性一樣,所以我們都不會考慮性別的差異性。
在拉丁美洲,女性獲得運輸工具的機會遠低於男性,但婦女每天都要進行更多旅次才可以滿足其多重角色的需求,包含有償與無償工作、也包含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最近在巴西進行的研究顯示,女性每週的工作時間比無薪工作的男性多出五小時,尤其在家務上面花費的時間更是男性的兩倍。
不論是拉丁美洲還是其他大部分社會,低收入的女性必須身兼三種角色之中的兩項,這些角色必須進行更短且更頻繁的旅次,且發生時間分散,大多位於離峰時段,而非如同男性的固定起訖點。然而,女性往往從事無償工作,這使得女性缺乏增強財務能力獲取汽車,而更依賴公共運輸與自行車,但現實社會又使女性難以獲取更方便的公共運輸,並使自行車使用者成為小眾族群。
聖保羅大學的研究顯示,不到10%的女性使用自行車;雖然非政府組織「循環城市」(Ciclocidade)統計在市中心某些地方可以到15%,但是到了都市其他區域甚至只有2%的比例。那麼,如何促進開發中國家女性騎車的意願?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了解為什麼騎自行車的環境如此不受歡迎。
我們可以由巴西的觀點來研究,研究結果甚至適用於南半球的其他國家。巴西的都市都被設計為空間的隔離,這使得貧困的婦女不斷被排除在公共運輸之外,尤其在里約熱內盧,平均31%的人口在公共運輸服務範圍內,其中低收入戶只有23%位於公共運輸路廊半徑一公里之內、高收入戶卻有55%居住於公共運輸場站附近。
在許多貧民窟,我們可以說低收入戶完全沒有機會獲取公共運輸服務,尤其最貧困地區的民眾,每天必須要通勤一到三小時才能獲得公共運輸,尤其當地婦女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才可以滿足至少一個角色的需求。他們努力抵達公共運輸場站,卻在低落的公共運輸品質之中掙扎,更別提這些地區沒有自行車道或公共自車服務,無法享受到優質的都市設計與交通環境。
越來越多人害怕都市環境,尤其是女性。最近國際非政府組織「救援行動」(ActionAid)一項在巴西四座城市的研究也顯示,有75%的女性受訪者改變了他們的行走路線,因為他們害怕在沒有適當照明的街道上;70%的人甚至選擇不上街出門,因為他們害怕受到騷擾。更糟糕的是,公車站和人行道,以及小巷、廣場在內的其他區域,都被認為是對女性最不安全的空間。「救援行動」的另一項研究也指出,許多國家仍有大量的女性在街頭遭遇過騷擾,巴西就是其中的榜首,高達86%。
由於政治與經濟資源不斷投入在私人領域上,導致民眾已經缺乏對公共空間的信任,社會氛圍也逐漸缺乏自發性、靈活性及活力,而這些都是促進都市積極發展的重要元素。道路日漸缺乏安全性也影響女性騎車的舒適感,越來越多的都市都是為了讓汽車高速通過而設計,這對老弱婦孺來說都是惡劣的環境。「循環城市」有一項在聖保羅進行的調查顯示,在不願騎自行車的女性當中,有76%表示道路不安全是主因;而對於那些經常騎自行車的人來說,有60%認為只有在專用道上騎車時,才覺得安全或非常安全。
雖然不論是里約熱內盧、南半球都市還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不利於女性安全,但現在已經逐漸進步。在聖保羅,因為自行車道的建設使女性騎車人口增加了188%,且為急劇增加的狀態;且「積極運輸」(Transporte Ativo)的研究也顯示,智利聖地牙哥的在經過六年的自行車基礎設施建設之後,女性騎車人口從10%增加到30%,所以一旦在科帕卡巴納(Copacabana)實施自行車基礎建設,里約的女性騎車人口也會增加。目前已有越來越多城市投入自行車道路網的擴張,為「最後一哩路」提供自行車的基礎設施,並整合進公共運輸系統內。
很明顯地,我們需要建設一座符合女性與男性需求的都市。這樣的都市能確保所有人平等地獲得資源、知識及技術,並確保所有人都能茁壯發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而非處處受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都市必須改善人們獲取健康、教育、經濟、服務、社交活動(social engagement)及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的機會,而交通就是這之間的橋樑,通往都市的唯一連結。所以,透過街道設計的手段,例如降速處理、縮短街廓尺度、改善照明、創造更多開放空間,以及改善公共運輸與自行車環境等,能夠讓街道更加安全,且這樣的都市環境是應該存在的。
而為了在這些基礎設施上更加精進,都市也必須傾聽所有人的需求,而不是某些既得利益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