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人口密度不是問題

原文(英)

翻譯:蔡旻諭 / 校正:都市運輸觀點

在永續交通的世界裡,疫情所造成的影響之一即是自行車的興起,不僅自行車銷售一空,全球的自行車流量也大幅上升;而各城市也將疫情作為改變交通策略的催化劑,透過設置臨時性的自行車道或自行車基礎設施來因應其變化。其中,有許多設施也陸續更改為永久性設施。

步行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許多封城區域的居民發現,日常的散步不僅能提供一個獨處的時間,也是一項安全的休閒活動,因此隨著行人的持續增長,城市也開始逐步擴張步行空間。在紐約,餐廳被允許在街道上為顧客提供服務,將部分人行道及停車格作為戶外用餐區,而這項政策也在最近被永久性的實施。這些變化展示了許多餐聽打造戶外用餐區的創新手法,並被認為是重大的成功。

此外,紐約市已封閉了部分街道,完全禁止汽車通行,除了鼓勵居民到戶外活動,也提供孩子們更多的玩耍空間。在皇后區,34號大道的開放街道計畫(34th Avenue Open Street Project)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當地政客開始推動其永久開放;而在另一個地區,一條臨時性的行人徒步區正促使人流回到街上,使得沿街零售商店客流量增加。

重新定義街道用途後,步行與騎自行車成為更安全且便利的交通模式,且紐約的居民們也熱情地接受這些轉變。他們意識到,當汽車被排除後,街道空間也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許多戰術性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的臨時性空間介入策略,這些應對武漢肺炎的臨時性街道改造計畫向人們展示了變革的可能性。

要提升步行與自行車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點即是密度的設計,都市蔓延(Urban sprawl)下所產生的郊區使住家與目的地相距甚遠,因此無法構成適宜步行及自行車的環境。

在疫情蔓延北美初期,紐約市成為了重災區。當紐約陷入停頓,雜貨店架上被清空,人們躲在室內,救護車的警鳴聲在外頭蔓延時,整個國家都在觀望。在這場災難中,許多人開始猜測為什麼紐約的災情最為嚴峻?而多數討論都將矛頭指向密度,紐約緊湊的設計導致了高感染率及高死亡率。但自疫情爆發後,隨後的「拉平曲線 (flatten the curve)」、當前的低感染率,以及該國人口低密度地區的高感染率都說明了人口密度並非問題所在。

全球有許多人口稠密的城市都成功控制了肺炎疫情的爆發,例如香港、新加坡和首爾都是人口密度相當高的城市,它們皆設法控制了感染率。無論是在全球各大城市或者紐約的行政區,人口密度與武漢肺炎之死亡率和感染率皆無直接相關,以紐約市為例,曼哈頓區的人口密度最高,肺炎感染率最低;而皇后區與布朗克斯區人口密度低,但感染率及死亡率卻最高。有許多密度以外的因素使得曼哈頓擁有較低感染率,例如部分曼哈頓較富有的居民在疫情爆發後離開市中心,暫時搬到其他地區的住所或是寄居親戚朋友家中。而許多重要的勞動力皆居住在紐約市外圍行政區,在疫情嚴峻的期間還是必須乘坐壅擠的大眾運輸工具上班。就紐約而言,密度並不是罪魁禍首。

那為什麼要把矛頭指向密度呢?顯然許多人將高密度與過度擁擠(overcrowding)混為一談。的確,某些人口稠密的都市經常人滿為患,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密度是以居住在一定土地面積內的人數來計算的,而過度擁擠則是一間屋子裡人數過多,就武漢肺炎而言,在狹窄的生活空間下難以實施隔離手段,因此過度擁擠的家庭容易使更多人處於危險之中。

高密度的規劃被許多人視為加劇病毒傳播的一項重要因素,這件事令許多都市規劃者感到沮喪,他們認為高密度是實現永續與健康都市的關鍵。而基礎公共設施的規劃與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環,運輸及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舉辦了一場關於密度的網路研討會,討論了經規劃之地區與未經規劃之地區的差異,沒有經過政府規劃基礎公共設施,自行發展起來的社區,往往會因缺乏自來水或電力等關鍵設施而帶來許多困擾,此類型的地區多半過於擁擠,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來維持該人口密度下的正常運作,而疫情期間更是因社交距離的要求而加劇了,因此規劃合適的空間密度能為人們帶來巨大的好處。

在ITDP推出的新策略「行人優先(Pedestrians First)」中,都市規劃者能瞭解高密度的好處並知曉如何妥善運用它。良好的密度規劃為疫情後的都市型態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道路,舉例來說,居住在醫療或是工作場所步行範圍內的人們受益於如此接近的空間距離,無需依賴汽車即能獲取生活所需,因此未來的都市計畫應更著墨於密度上的規劃。

都市居民們正逐步瞭解到街道的可能性及多樣性,街道不應該只作為車輛通行或停放的空間。完整的街道設計以及基礎公共設施的規劃能帶給居民正面的影響,當人口密度降低時,人們往往被迫居住在離工作地點更遠的地方,不得不花更多時間在通勤上,同時也導致交通量遽增,在這種情況下,低密度的規劃對於人們生活品質的改善毫無幫助。

在武漢肺炎的時代裡,曼哈頓的高密度為我提供了許多好處,我不僅能步行20分鐘抵達三座大型公園(包括中央公園),同時也能步行至多間雜貨店及診所。滿懷希望的是,都市對於疫情的回應策略將使人們邁向更美好的生活模式,也就是將人行、自行車空間擴大,取代原先以汽車為導向的發展形式。原先被認為是導致疫情嚴峻的高密度型態,現已被證明是使都市復甦的一項關鍵因子。

34號大道開放街道配置圖。
© NYC DOT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翻譯:瑞士國鐵採購全新貨運機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