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巴西讓弱勢族群規劃公車捷運系統
![]() |
原文(英) |
巴西有超過一半的人口是在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有10%則是超過65歲的老人。如同世界上大多數地區,這些人最依賴公共運輸,但往往最沒有選票,聲音也最小。
巴西的都市運輸歷史悠久,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庫里提巴的公車捷運系統;今日其他大城市也擁有各種強大的公共運輸,還有優質的自行車到跟引人入勝的人行空間。然而,公共運輸的供給速度往往遠低於需求增加的速度,遑論有利於弱勢族群的規劃,這讓許多民眾無法在城市裡面自由移動。
運輸與政策發展研究所(ITDP)巴西分部正與聖保羅大都會運輸局(EMTU)合作,透過對青少年及老年人的調查,了解民眾對聖保羅公車捷運系統新路線的需求。雖然這項調查是要解決重大問題,但調查的活動本身很容易實施,而且馬上獲得社區民眾的積極參與。而調查後的結果不僅可以複製到其他案例,也非常具有遠見,這有利於主辦者在其他社區舉行相同的活動。
該項調查主要是針對聖保羅桃花冠大道(Jacu-Pêssego)上的公車捷運系統計畫,這是一條寬廣且交通量大的道路,但是它穿越了開發密度極高的貧民區,導致交通事故不斷,死亡率居高不下。而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年輕人跟老人,他們參加了共學活動(Unified Educational Complex, CEU),這項活動提供社區居民各種生活教育課程,年輕人與老人共學的現象即代表這個社區居民組成的多樣性。
所有參與者透過在社區周圍散步來找出問題,並觀察達公車捷運系統場站前會面臨何種障礙,最後再回到課堂上報告。接著,大都會運輸局再依照他們的報告,規劃更安全並更具包容性的路徑,如此亦彰顯了規劃過程中納入社區參與的價值。
「這項活動是大都會運輸局首次讓弱勢族群參與公車捷運系統的規劃,雖然我們未能立即預見成果,但我們能確定這樣的接觸就是朝正確的方向邁出一大步。」ITDP巴西分部的公共運輸協調員表示。「看到老人跟青少年在公共運輸的關注層面如此相似,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我們跟政府部門都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活動。」
由於種種因素,乘車環境的障礙對老人跟兒童都產生不小的影響。首先,老人通常是被照顧者或是照顧者,而且比其他年齡層的民眾更容易有殘疾的問題;再來是兒童,兒童因為他們的年齡限制而無法使用其他交通工具,他們不能自己開車,他們只能走路、騎腳踏車,不然就是搭公共運輸。另外,老人跟兒童在經濟能力上都很脆弱,所以最仰賴低成本的步行及公共運輸,乘車環境的不友善對他們影響最大。
這個活動得到一項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天橋本身是對行人不友善的,因為它的設計目的就是用來促進車輛的方便性。對行人來說,天橋不安全又不方便,有的天橋維護不良、樓梯又陡,根本難以使用,而且建造及維護成本也高。因此該項調查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讓行人能夠在路上自由通行,包含:
- 交叉路口的數量增加一倍,比如從三個過街點增加到六個,每隔兩百公尺就要設置一個,這對於不利於長距離步行的族群來說非常重要。
- 標示危險區域並設置減速設施,像是路口轉彎處緣石展延(radii)及優化的交叉路口,為行人創造更安全的步行環境。交通事故會影響所有族群,但對於速度慢、體型小,或是兩者兼具的種族來說更加關鍵。
- 改善自行車及複合式運輸的轉乘環境,讓所有民眾都能輕鬆搭乘公車捷運系統。許多小孩子會騎腳踏車來,所以要為他們改善車站入口處的設計。
- 在車站周邊制定公共運輸導向發展(TOD)的標準,包含高密度開發及混合土地使用,以及更加自然的都市計畫,能夠支持步行活動,營造適合行人的環頸。這樣的政策不僅提供弱勢族群安全的環境,也改善非弱勢族群的生活品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