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比較美國與荷蘭應對石油危機的成果

原文(英)

在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油價飆漲,供給減少。配給措施讓汽車在加油站外排隊,汽車活動幾乎癱瘓,但美國跟荷蘭採取相反的方式應對:荷蘭採取遠離汽車的政策、美國則是將汽車文化又翻了一遍。

在荷蘭,都市裡面有自行車道、對人們友善的徒步區,並且花費大量資金來投資高品質的公共運輸。美國正好相反,更大肆擴建公路、在郊區建設低密度住宅區、設置以汽車為導向的購物區跟辦公園區,公共運輸、自行車道及人行道等基礎設施惡化。在美國,使用永續運輸的比例從1970年的23%下降至2016年的15%,如今有87%的旅次是以汽車完成,且全球十大堵塞城市中,有五座是美國的城市,而阿姆斯特丹甚至連百大都擠不進去。

自行車及公共運輸優先政策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安全、高效率且便宜的運輸工具,包含窮人、老人或小孩。一座良好的公共運輸,其空間使用效率是汽車的14倍,而輕軌、公車、公車捷運系統及地鐵的效率甚至更高。過去道路常被設計成增加並維持行車速率,但往往產生反效果,尤其大肆建設多車道的道路或囊底路,往往切斷了街廓之間的連結,以致於今日幾乎沒有任何可取代開車的旅次選項。

今日的美國人到哪都開車,且普通的美國家庭平均擁有2.3輛汽車,並將1/3的收入都花在這上面。缺乏可行的替代選項讓社會最底層的民眾負擔沉重,他們難以負擔最基本的交通費用,還要面臨無照駕駛的罰款,因為在貧困的環境之下沒有其他選擇。雖然荷蘭擁有汽車的成本跟美國一樣,但人們可以依靠高品質的公共運輸、自行車或步行來完成一半以上的旅次,這有助於促進貧困家庭出外工作並節省開銷,如此就能將多餘的收入來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顯現良好的公共運輸可以帶來更安全、更健康的社會。

在美國,公共運輸的事故率比汽車低90%,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美國人死在街頭的比例是荷蘭人的三倍。儘管美國人口較多,但美國人走在街上被汽車殺掉的機率是荷蘭人的五倍。此外,如果大多數旅次都是由步行或自行車開始、步行或自行車結束,則運動就會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這樣還能降低肥胖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所以在荷蘭只有18.8%的成年人(20歲以上)有肥胖的問題,美國則有32%的成年人是胖子。

緊鄰公共運輸發展的都市具有多方面的經濟效益,良好的公共運輸可以讓人力資源快速流動,以獲得更大的就業市場並促進經濟發展。公共運輸可以有效減少空間浪費,進行高密度開發,以降低旅次長度及土地使用需求,像美國大都市花了數十億美元在蓋高速公路路網,結果大家都塞在路上,經濟一樣沒有成長。如果一座大城市把錢都花在蓋公路上面,他們就不會知道土地使用的寶貴,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土地可以拿來蓋公共設施跟公宅。

蓋汽車的基礎設施很貴,尤其是要蓋隧道跟高架橋還要花費更多錢。在密爾沃基(Milwaukee,在威斯康辛州,就是郭董舉行動土典禮的地方),高速公路的重置成本是八千萬美元,而拆掉並以市區道路取代只需要三千萬美元,雖然美國地大物博、國富民強,但基礎設施正在崩潰;而荷蘭看起來很窮,但正在努力維護及強化基礎設施。

以公共運輸導向發展的都市還具有環保效益。用最少的空間移動最多人,讓每公里的消耗能源大幅減少,尤其公共運輸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防止民眾因為空氣品質不佳而早死。透過高效率的空間使用,還能防止都市發展蔓延至郊區,並破壞自然資源,讓後代子孫也能夠享有寶貴的生態環境,像是荷蘭只透過公共運輸導向的都市發展,就比美國的人均溫室排放量少了40%以上。

姑且不論人口成長緩慢的美國(47%)與荷蘭(50%),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口都在爆炸成長。在肯亞只有20%民眾住在都市,但當有40%、50%民眾住在都市裡面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他會採取何種應對方式。這些國家會學美國一樣,懲罰窮人、破壞環境、阻礙交通?或是他們會選擇公共運輸導向發展,讓人們脫離貧困、保護環境、快速移動,大都市都能人進來、發大財?新興城市現在的決定,就是塑造未來的關鍵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翻譯:瑞士國鐵採購全新貨運機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