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從都市社會學解析運輸政策

公共運輸能夠讓人們有更多移動選項,無疑是兼顧長照與生育的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是人們觀察一座城市的重要媒介之一,但是交通與運輸的差異在於,交通是表面可見的旅次行為、運輸則是背後的旅次目的。對於運輸而言,要思考的議題是「運輸需求如何分布」與「運輸模式如何選擇」,且運輸的主體是人與貨物,所以更重視「及門服務」這個名詞,就是指人或貨物如何抵達最終目的地。

在運輸的領域上,人流與物流是最基本的學問,載具則是運輸的媒介,所以「交通」的概念就是人或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移動行為,例如車流理論即是從運輸行為衍生而來的需求之一。相較於交通較常關注在車流分布議題,運輸要考量的問題則是「如何到達」的選擇議題;所以交通上思考的「停車問題」或「塞車問題」如何紓解,放在運輸上面就會變成「有沒有其他替代或輔助的交通模式」或「有沒有更有效率的運輸方式」。

以「交通」的觀點來說,人們會覺得交通混亂,通常是指車流之間的衝突,或是車流與人流之間的衝突。因為車輛被廣泛作為運輸的媒介,所以最常見的交通行為即是以車輛為主流,也因此車流理論在交通領域常被視為顯學。

以「運輸」的觀點來說,所謂「人本交通」並不是新興的名詞,因為人本來就是運輸的對象,所以運輸要思考的就是如何運送人。若我們用運輸來解析「人」的需求時,就可以發現下列兩點:

  1. 就算一個人出門都開車,他還是必須要把車停好才能走到家裡面。
  2. 人不可能一輩子都靠汽車移動。

一個運輸旅次可以包含多種不同的交通行為,人們會透過汽車來輔助運輸,但前後仍然要以步行來完成,所以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步行活動。在釐清完交通與運輸的差異之後,我們就可以發現只要是身體健全的人,一定會靠自己的雙腳來完成生命中大部分的旅次。

對於運輸旅次而言,交通基礎設施不存在「沒有人使用」的問題,因為步行旅次是滿足所有運輸旅次及門服務的必要交通行為,所以用「以人為本」來強調人行道的重要性,背後的涵義並非誰有優先使用權,而是運輸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交通需求。在都市社會學的觀點中,一個人的社經情形也會影響到運輸方式的選擇,進而影響到一座城市的發展狀況;但更重要的議題在於,都市環境會直接影響到人們擁有的選項,例如以下三種情境:
  1. 假如一個人生長在沒有公共運輸的環境之下,那他成長的過程必然具備依賴性,有一部分的旅次必須仰賴家人接送。
  2. 假如一個地區具備足夠的勞動力,但有一部分民眾因各種因素無法以汽車通勤,他們將無法找到適當的工作,那麼經濟效率將變得不佳,人力資源無法有效配置。
  3. 假如一個城市面臨高齡化的困境,即使一大部分的高齡人口具有行動能力,但因為各種因素無法自行駕車,也沒有家人可以接送,那即使當地具備優良的醫療資源,也難以有效取得。

以都市社會學而言,假如無車階級的民眾可以到達的旅次範圍,可以與有車階級的民眾相當,那才算真正的公平正義。大部分的文獻都已指出,人行道與公共運輸建設可以提高一個地區的就業率並促進經濟發展,因為若一個人生長在公共運輸發達的環境之下,那他的旅次選項就具有彈性,他可以自主選擇何時出門、前往何地。相對地,如果出門就醫是一種昂貴的旅程,人們只能選擇計程車,甚至救護車,如此社會資源就會被浪費,進而排擠到窮人而影響勞動力市場。

以都市工程學而言,運輸過程即包含長程及短程的交通行為,故交通建設不應只照顧到長程的汽車旅次,卻忽略掉最基本的鄰里步行需求。而對於運輸效率而言,人行道與公共運輸無疑是道路使用空間效率最高、運力最佳的交通模式。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都市發展的趨勢應朝向何處,來讓人力資源及經濟活動充分配置,並且滿足不同運輸型態之下的交通行為。

以交通政策而言,人行道與公共運輸建設不僅僅是促進人流,也是最好的長照政策與生育政策,因為這兩只有人行道與公共運輸建設才能被所有人使用,才是真正符合平等原則的交通選項。若都市交通政策重新以運輸目的思考時,汽車將不再是唯一交通手段,建設人行道也不再像是砍手指般的痛苦決定,而是像脫外套一般的輕鬆選擇。

如果連弱勢族群都能在都市內輕鬆移動,那一般人的移動肯定就像是吃肉一樣簡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閒聊: 關於為何瑞士不蓋高鐵的這檔事

閒聊:由日本鐵路直通運轉研究宜蘭高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