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人行道跑哪去了?
![]() |
原文(英) |
前情提要
作者目前住在紐約市,並回到賓州的家鄉探望父母。住在紐約的時候,作者習慣騎腳踏車或走路,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可以安全舒適地抵達環境優美的公園,並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作者開車往西行駛了好幾個小時才回到家鄉,雖然那邊更加空曠,但缺乏步行空間,以下是作者的感受,他的感受也能呼應住在郊區的1.75億美國人的心聲。
本文
就像古早時代的居民一樣,離群索居的生活也能使我滿足。在紐約的期間,我可以沿著哈德遜河漫步到公園,但要戴著口罩;而在賓州的鄉下,我可以不用戴口罩,但走不到500英尺就會碰到障礙。賓州西部的山丘起伏綿延,因此道路就在這些山丘上蜿蜒,這使得步行環境更加嚴苛,且駕駛常在開過坡頂或彎道時,面臨視距不足的問題。
多年前,我逐漸熟悉哪些地方是危險路段,也懂得如何分辨汽車接近的聲音,我就能夠輕易地避開危險。然而在行走的過程,我始終處於警戒狀態,隨時都在注意有沒有汽車經過。為什麼只是散步的過程卻像在作戰一樣?因為沒有人行道。許多美麗的房屋與修剪整齊的草坪陳列在道路兩側,道路寬度只能容許兩輛車交會,但只有少數道路才有人行道,而且是突然開始又突然結束,這時行人就被迫穿越馬路,但通常駕駛不會去管有沒有人要過馬路。另一條比較繁忙的街道上則有美麗的人行道,而且可以一路到底,但因為基礎設施存在空白區域,我可以選擇要走很長的環狀路徑回家,或者是沿著公路邊的狹窄路肩走回去,這裡的車通常都開很快。
這都不是好選擇,因為我的父母無法健步如飛,尤其過馬路的時候更是如此,因為駕駛不會停下來讓他們過馬路,甚至忽略當心行人的標誌。在行走的過程中,我隨時都意識到往來車輛的危險,從第一次出門過馬路到再次過馬路回到家的過程中,這些危險如影隨形。這個社會缺乏關於人行道的溝通,尤其美國郊區的民眾很反對人行道,因為這樣鄰里就會「都市化」。二戰結束後,美國白人大量往郊區移動,產生郊區化的現象,為的是找一個「農村」或「非都市」的居住環境。而因為人行道在城市當中太常見了,所以在建造郊區社區時並不會考量到這些東西,特別是美國社會常將「都市」跟種族相互連結,尤其在對建築相關的意象之中帶有貶抑的含意。
雖然現代趨勢是年輕人喜愛步行方便的環境,但沒有人行道的郊區似乎還是被美國人視為永久性的家園,在對比童年時期的家鄉之下,我已經能夠理解為何街道設計如此困難。我也發現,在沒有人行道的環境之下如何影響我一天的活動,特別是夜間沒有路燈又沒有人行道的情況下,駕駛根本不會看到有人在路上走。因此,假如我要在黑夜行動,我要穿著明亮且攜帶手電筒出門,並且更加警惕。但那根本耗費太多成本,所以我只會選擇在白天出門。另一個令我害怕走路出門的原因是,現在的汽車變得更大臺。在中國武漢肺炎入侵之前,休旅車、轎旅車跟皮卡車的銷量非常高,這種受歡迎的程度只要一走出門就知道了。每一輛經過的汽車中,大部分都是四輪傳動的大型車輛,有些車的擋風玻璃位置很高,我根本看不到駕駛,也不知道他會不會看到我,而這些車輛的大小跟速度又增加了我的恐懼感。
昨天晚上出去散步的時候,我看到鄰居小朋友在騎腳踏車。每當有汽車出現的時候,這些小朋友就要閃道路邊去,這讓我想起我和我弟的成長過程,也是被告知要遠離馬路,以免碰到快速通過的汽車。有一次,我們社區要舉辦一場集會,找來警察想要封街,但非常漫長且困難。從以前到現在,社會環境給我們的訊息非常明確:馬路是給車子走的,不是給人走的。而在美國郊區,道路上根本沒有人行道,汽車在這裡的地位無庸置疑。儘管如此,我每天還是能看到鄰居小朋友在附近走動,他們會聚集在車道盡頭聊天,也會騎著腳踏車或滑板車相互拜訪。顯然,由於能源議題跟氣候變遷,大家都很想出來走動,這看起來是一種流行,但我突然驚覺每個人都可以是行人。
在觀察社區的互動之後,我不禁思考這段時間是否能夠成為美國郊區的轉捩點?越來越多人逃亡到郊區去的時候,唯一的戶外活動就只有在住家附近的移動,他們是否能夠注意到無路可走的議題?人們是否習慣於身為行人的困境,對選擇人行道的可能性視而不見?人們是否開始認為除了美麗的廚房之外,住家附近還要配備良好的人行道?乃至於中國武漢肺炎過後,美國的道路設計及交通政策是不是會朝向全新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郊區的環境始終不是為步行需求而建,而是個人主義的衍伸。每個家庭就像是一個城堡,擁有自己的領地,任何真正的公共場所都只能由汽車抵達。到底為什麼為生活而設計的街道會排除步行的可能性?儘管駕駛人數已經減少,但事故率有增無減,是時候認真思考道路議題了。在跟父母聊天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他們對步行風險的理解,但也沒有質疑街道設計是否能產生顯著改善。他們分享他們平常出門的路線安排,很顯然的就是盡可能選擇有人行道的道路,而且為了安全寧願繞遠路。
我希望,在這場全球危機之中,大家在面臨了生計的困境、生命的縮短、不必要的苦難及損失之後,也能學到一些東西。我希望,這一刻讓我們睜開眼睛觀察,包含對街道設計的期望,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改善社區環境。我希望,當危機解除之後,這些新產生的行人也能持續擁有安全的環境舒展雙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