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提問:熱帶地區的人類如何生活?
![]() |
像這種放在橋下的帶狀公園就很適合熱帶地區,兼顧遮陽避雨。 |
許多人平常在談論關於步行或自行車的環境時,不免陷入了一種迷思,認為氣候炎熱的地方難以發展這些系統。確實,在參考國外案例時,很難見到關於熱帶國家的經驗,這是因為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都位在溫帶以上,自然缺乏熱帶國家的案例。
難道,熱帶國家就真的不適合發展步行與自行車的環境嗎?筆者認為,在實務上影響民眾步行意願的因素,包含天氣、距離、地形地勢、路徑及周邊環境等;簡單來說,就是下雨天人們就不想出門、距離太遠就不想走路、要爬坡就不想去、沒有人行道就想要騎車等等。人們要抗拒步行,實在是有太多藉口,更何況自行車。因此設計人行空間與自行車系統,就需要更為妥善的考量因素在內。以都市發展史來看,人類始終在大自然跟人為環境間取得平衡,透過人工的設施可以彌補自然環境的不足,透過自然的元素也可以彌補人工設施的單調。因此若以都市工程學的角度來看,人行空間若要克服惡劣天氣,就必須有人工遮簷;若要舒適涼爽,則要有植栽。
筆者前幾天在無印良品的網站上看到這一段話:「人工是為了讓人過得更舒適,但是在塑膠及水泥等素材過分使用而侵蝕自然之後,人類又回頭開始盼望能回歸自然。然而,若放任自然不做約束,則塵埃與落葉將會堆積如山,草木也會恣意奔放生長。所以,適度接受自然,適度加入人工,就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一直以來的生活模式。」新加坡案例非常值得臺灣參考,並呼應了上述這段話:透過遮簷來創造不用帶傘的空間;透過植栽來提升步行環境的舒適性。當天氣因素被克服之後,剩下的因素也很容易被克服了,畢竟天氣惡劣會讓人覺得路途漫漫,可謂所有拒絕出門的理由根源。
當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步行空間本身,都市裡面應當提供可步行的環境。這樣的步行空間,還要暢通且無障礙,應能被所有人利用,例如輪椅、嬰兒車及手推車等,如此亦間接考量至地形地勢因素。這時,導入通用設計的概念至關重要,甚至於法令規範的人行道寬度與設置標準都應被嚴格檢視。若論及人工環境與自然元素優先性,自然是要先創造具功能性的人工環境、消除人工設施的障礙,再去以大自然的元素彌補。換句話說,即使道路兩側已有植栽,仍要等到步行空間建立起來之後,才能發揮其中的價值。儘管如此,在熱帶國家裡面,植栽仍應被考量在設計規範內,畢竟熱帶國家在氣候影響步行空間與自行車系統的程度上,比其他溫帶國家高太多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