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高品質公車場站的七大課題

原文(英)

美國有很多高品質公車捷運系統的案例,而車站設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洛杉磯公車捷運系統橘線是全美國評價最高的案例之一,它獲得了運輸與政策發展研究所(ITDP)的《公車捷運系統標準》之中的銅級評等,但不是說其他案例都沒有吸引力,而是我們可以從中去進行比較,並激發更多靈感來創造更好的搭乘環境。

這就是一個最大問題:光看車站的造型就開始比較不同案例的優劣,很容易讓人誤會公車捷運系統就是比較強一點的公車。事實上,車站的造型通常只是個案,但這車站如果蓋的非常雄壯威武,它也會帶來競爭力。所以 ITDP 完全有理由說,「車站就是辨別是否為公車捷運系統的依據,如果沒有這個車站,你的公車就沒有辦法成為公車捷運系統。」

一座雄壯威武的車站,沒有優秀的服務就無法吸引人,但車站確實有提升服務品質的功能。跟傳統的簡易公車站相比,健全的公車站會讓人感覺等車時間變少,而且他們願意走更遠到達更好的公車站,並且避開看起來比較危險的車站。除了這樣的論述之外,如果一座大眾運輸系統可以吸引固定的運量,那規劃者就會非常有信心,並且把更好的車站納入建設公車捷運系統的重要事項。

在 ITDP 的指導之下,這篇文章將要呈現世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公車站,並且讓美國人知道其中的七大設計議題。

1. 從公車站牌升級到公車場站:

美國人不會對數十億美元建設的火車站感到意外,例如世貿雙子星大廈遺址重建的新轉運站。如果這筆錢拿來蓋公車站一定會被唱衰,但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由頂尖建築師設計的優化公車站增進了市民的光榮感,例如里約熱內盧的公車捷運系統。而且這些車站被視為標準站體,可說是朝向新交通方式的重要一步。

2. 打造獨特風格:

這是創造公車品牌的入門知識,只要車站造型越特別,就越令人印象深刻,就像你沒去過巴黎也知道巴黎地鐵長怎樣。約翰尼斯堡的 Rea Vaya BRT 採用現代化的玻璃站體,走在路上就可以清楚辨認,走進裡面還有光影的特別氛圍,又加上位於市中心,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3. 遵守3W定律:

車站一定要寬廣、光線充足且不受天氣影響(Wide, Well-lit, and Weather protected)。站體寬度至少要有10英尺 (3公尺),然後讓車站盡可能明亮,並讓旅客感到安全。所謂安全不只是治安,也要顧及營運上的安全,所以最好要有月台門。如果這個城市非常熱或非常冷,最好要有封閉式站體,讓通勤族不會因為天氣不好就不來搭車。

4. 讓上下車更加便利快速:

這是基本原則,乘客應該要能在車站買票驗票,並且從更多車門分散進入車廂,也就是說要讓搭公車變得像在搭火車一樣。一個好的車站,可以讓你從買票到上車的過程中感到舒適。

5. 具備隨時更新的公車動態:

不論是哪一種公共運輸,這絕對是一條捷徑。即時公車動態可以減少乘客的不確定感,提高乘客的滿意度。從長遠來看,即時公車動態也有助於提升公車運量。

6. 跟腳踏車整合:

如果公車場站可以給自行車停放,那就能鞏固公共運輸的客源。如果空間有限,那車站附近應該要有公共自行車系統。

7. 把站台放在路中間:

跟傳統公車站不同,傳統公車站都放在道路兩側,但是公車捷運系統的場站要放在路中間,效果最好。這個設計有一個實際因素,就是蓋一個站體比蓋兩個站體便宜。不過,這其實是為了讓公車站營造出火車站月台的氣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翻譯:瑞士國鐵採購全新貨運機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