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美國交通模式的高成本問題
![]() |
原文(英) |
美國人的平均薪資有多少?有多少比例花在交通上?這是先進國家的典型範例嗎?答案是否定的,美國人花在交通上的成本絕對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好幾倍,儘管政府已經有補貼,但在中低收入戶家庭仍然有這樣的困境。
數據顯示,美國人的薪水中有13%是用在交通上面,這比歐洲人多太多了。美國人平均擁有2.28輛汽車,也就是一個美國家庭可能有三輛以上的汽車,而且事實也支持這樣的數據:有35%的美國家庭擁有三輛或更多的汽車。在2017年,美國人在個人汽車上的總支出達到1.1兆美元,幾乎占了所有交通支出的90%以上。而在2017年,平均每個家庭的交通支出是9737美元,其中4001元是購車的支出,其次是是養車的支出,高達3603美元,包含保險跟維修,而燃料跟機油卻還是占最少的部分,每年只有1968美元。
在美國,要擁有車輛其實是要付出昂貴代價的,不論採用何種交通方式都不會比擁有及維護汽車還貴,而且汽車是一種不斷貶值的資產,從你擁有的那一刻起,它就不會賣出原本的價格。雖然美國人平均花費13%支出在家庭的交通上面,但在所有交通支出中,只有5%用於步行或公共運輸,而且跟收入成反比;也就是說,收入越低的家庭花費越多比例的支出在交通上,而最貧窮的人受到缺乏交通資源的打擊最嚴重。在最窮的20%美國人當中,他們收入中的29%用於交通。
美國人普遍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脫離貧困,但我們自己讓這個理論變得不可能,因為假如一個家庭的總年薪低於兩萬美元,擁有汽車是一件無法負擔的事,這讓他們更加貧困。另外,由於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住商分離的程度更高,他們就必須使用汽車往來;即使某些地方可能有便宜的房子,但因為競租理論,這些節省下來的錢也全都被交通成本抵銷掉。
最後,美國因為地方缺乏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發展,加上房價不斷提高,導致長距離通勤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們被迫居住在只有開車才能到的地方,這對於社會及自然環境都是不良的結果。
相比之下,歐洲國家只需要較少的支出就能滿足交通需求,而且在低收入戶會有明顯的差異,但在中產階級中呈現一致的結果。在歐盟區域最窮的20%人口中,他們收入中的7.5%花在交通上面,然後隨著收入增加,他們在交通上的支出才會逐漸上升。平均而言,歐洲人只花費了11%的支出在交通上。
很有趣的是,歐盟靠著政策讓開車變的更貴,包含汽油稅、停車費、過路費,但這些並不影響歐洲人在交通上的總支出,而且歐洲人在交通上的費用還是遠低於美國人。如果我們去研究歐洲的定價策略,就可以發現這些費用都被拿來作為一項財政收入,用以發展永續運輸。雖然政治可能是發展公共運輸的主因,但資金的運用也是如此,而因為資金可被廣泛運用,人們擁有更多的交通選擇,不只能使用私人運具,也有公共運輸可以搭乘。
有些人認為美國人會反對把金錢用在跟自己無關的公共事務上,但這樣的看法是錯的,因為當美國人想要使用公共運輸的時候,他們也會想到其他可能永遠不會用到的公共設施,而且認為這是一種無私的公共服務。而歐洲的經驗也突顯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當這跟開車有關的事務都被收錢,然後把錢拿來推動公共運輸的時候,公共運輸就能變的更高品質,也更有效率。
美國人是否應該要住到離工作地點近一點的地方?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僅限於理想世界。在現實環境中,這是一項難題,尤其是你要將美國的都市空間重新分區,這牽涉到土地使用法規,然後既有的道路設計也鼓勵民眾開車且不利於公共運輸。在美國,超過75%的旅次是透過一個人自己開車來完成的,這浪費時間也浪費空間。
然而,大多數旅次都很短,只有一到八公里而已,如果有公共運輸可以選擇,那麼投入公共運輸導向的發展模式之後,都市將更有利於推動公共運輸。事實顯示,美國人並不是不愛步行、自行車或公共運輸,而是環境所逼,這些城市被設計成讓民眾必須付更多錢選擇他們不喜歡的生活方式,而且不斷花費在這種會貶值的資產上。
公共運輸在美國並不是一個失敗的產物,美國可以看看其他國家來學習怎樣節省空間,減少對汽車的依賴,這樣不僅對環境友善,也對消費者友善。發展公共運輸也能減輕窮人的經濟負擔,透過將資源重新配置,美國也能創造出人本的公共運輸環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