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從機動車輛手中奪回街道

原文(英)

翻譯:王柏翔 / 校正:都市運輸觀點

趁著許多人因疫情困守家中,各地的城市應趕緊在汽車、自行車與行人間拿捏更好的平衡。

回到5,000年前就已經存在的各個城市,流行病的出現紛紛改變了它們的命運:瘟疫削弱了羅馬帝國,可能也因此促成了日後帝國的崩解。19世紀髒亂不堪的倫敦針對霍亂的爆發建立了下水道系統。包含紐約中央公園等許多知名的大型都會公園幾乎都是在疫情過後被規劃,為都市提供更多的開放空間。

20世紀以來,城市為機動車輛提供了太多的空間,而今日武漢肺炎疫情藉著人們對它的恐懼,讓當局看到了能更正這個大錯並徹底改變整個城市的可能性。各個城市得抓緊這次機會,改變刻不容緩。我們必須在街道上的車輛與數十年來不停受忽視並被趕至路旁的行人、自行車間找到更好的平衡。

放眼全球,有前瞻性的大小都市皆已投入於改變的行列。在麥德林(一個坐落於安第斯山脈的哥倫比亞創新城市),工人們為數條車道漆上黃漆以宣示:汽車已被逐出,此車道將改為自行車服務。在烏干達的首都坎帕拉,當局關閉了街道,鼓勵騎乘自行車,並加快了新自行車道和人行道的建設。在歐洲的城市,「防疫自行車道」(corona cycleways)的存在開始成為新的日常。

在紐約,當局已響應社區的要求,承諾在未來幾週內將撥出100英里的道路供步行或騎自行車的人使用,並於白天禁止機動運具通行。讓店家在馬路中間放置餐桌供人用餐可以在生意上幫助到紐約的許多餐廳。在另一岸的加州奧克蘭市,當局已決定關閉近10%的街道。此外,位居內陸的密蘇里州堪薩斯城是最早限制交通量,並將停車位變成「微型公園」以擴展本土餐廳服務的地區之一。

當下可以說是戰術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的黃金時刻,超過200座城市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宣布關閉多條街道禁行汽機車。然而,仍有上千座城市尚未採取任何大膽的行動,如果它們繼續拖下去,可能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當然,導致這種情況的因素(肺炎疫情)令人遺憾,就像在19世紀改變多座城市的霍亂一樣。城市中的自行車數量正猛烈地增長,許多自行車行的訂單數與銷售紀錄不停刷新,因為人們在尋找更簡單的移動方式之餘,也發現封路後的街道更安全也更舒適。各城市發現此時的他們可以採取多項大膽的措施來服務全部的新騎自行車騎士和行人,因為平常會對此表示反對的汽車駕駛們正因疫情而困在家中。

抑制機動車輛交通的行動向我們生動地說明了「清理」城市後可能會帶來的許多好處,各處的空氣汙染(每年殺死數百萬人的元兇)幾乎都有減少。在墨西哥城,空氣中最小最致命的懸浮顆粒測量值落至一半。印度政府日前宣布,新德里的多項汙染值降了百分之三十,在一些城市,當地的小孩甚至在人生中第一次用肉眼就能看見遠處的山。

迄今為止,大部分的封路措施都是臨時性的,意味著這政策只會持續到疫情緩解,駕駛們不可能願意持續放著自己的愛車在車庫一直停下去。那麼,在重啟經濟後,各城市可以做些什麼來繼續保有前述防疫政策帶來的利益?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談談方才提到的詞彙:戰術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透過該運動抓住了許多機會改善都市生活。

有時一個城市的施政者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就像紐約在2009年封了百老匯大道的好幾個街區(城市中數一數二繁忙的街道)。有時公民會採取游擊戰術,例如將閒置土地變成微型公園或花園,或者在深夜用橙色的交通錐自己動手創建自行車道。

戰術都市主義的根本概念是要向人們展示改變帶來的益處(就算是暫時性的也無妨),進而讓整體政治風向轉而支持更加永久性的改變。當自家小孩突然間可以在奧克蘭的街道上自由地騎乘自行車,這景象絕對令當爸媽的雙眼為之一亮。

百老匯大道封街後,上千名紐約人湧入街上,開心地躺在政府擺在人行道上的廉價草藤躺椅。從那一刻開始,被行人主導的百老匯便已回不去了,同時在貫穿時代廣場的數個街區,封街政策持續了十年。

同樣地,世界各地的戰術都市主義計畫促成了多條道路的封街,也促成了許多新公園與其他設施的建置。這些計畫的一大傳承核心就是要從機動車輛手中收回公共空間。任一座城市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空間都貢獻給街道,而其中一大部分在近半個世紀變成了汽機車道與免費停車空間。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來推行戰術都市主義。當車輛都從馬路上消失,人們會發現自己以往的生活是多麼的被汽車主導,以及汽車是如何將行人與自行車騎士逼至狹小的路緣空間,威脅他們的安全。這一直都不是一個文明的現象,但時至今日,在許多城市中要修正這些議題在民意與政治風向上仍然是不可能的事。

這次的疫情給了我們機會來扳轉人車間不良的平衡,創造出適合所有人的街道。在疫情出現前就考慮過封街或改建車道的城市應該要加快腳步,其中最受歡迎的部分最好要能維持永久改變。政府高官需多加關照低收入社區,因為他們與其他人有著一樣的權利來要求良好的自行車與行人環境,卻時常被忽視。這些社區通常都缺乏公園綠地與運動場地,一條幾乎沒車的街道對那裡的孩童來說便可是一天賜之物。

最後,單單只是從汽機車手中收回路權的話,並不能永久地改善空氣品質與獲得其他益處,各城市都需要有一套整體的汽機車控管計畫。一些地方(像是倫敦)禁止了排汙最嚴重的數種車輛上路,甚至有少數幾座城市直接進一步宣告在2030或2035年後將不再允許燃油車上路。在那裡,如果你只開車,你得開電動車。

各城市應該追隨倫敦的腳步,新加坡和最近的紐約市頒布了嚴格的交通擁堵收費標準來抑制不必要的駕車數量,這筆收入會被投入到公共運輸中,以及為行人和自行車騎士提供更多的分隔型自行車道與人行道。

城市規劃應以人的福祉與健康為主要考量,而非車輛。我們已經沒有時間繼續等待了,現在正是一個讓各城市描繪出人本生活的美好未來並付諸行動的重要時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翻譯:日本地方鐵道如何吸引運量?

翻譯:瑞士國鐵採購全新貨運機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