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美國人跟你想的不一樣
![]() |
原文(英) |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住在美國都市的人有很多美國時間,會去餐廳吃飯、參觀美術館、聽音樂會,還會找朋友;他們步行或短距離通勤;住在在美國郊區的居民則沒什麼美國時間,他們社交活動少、運動量也少,通勤時間也比較長。我們都有一種都市比較方便的刻板印象,現在有一項研究要來破除迷信。在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教都市計畫的莫里斯老師(Eric A. Morris)發現,其實都市人跟郊區人的生活比你想像的更接近。
他發表了一篇文章在《城市》期刊上,利用美國人口普查局跟勞工統計局的「美國時間使用調查」數據,這些數據每年統計一次,一次調查約13,500位美國人如何使用他們的美國時間。他們被調查前一天怎麼過的,以及他們對日常生活的是否滿意等。莫里斯研究美國都市人跟美國郊區人日常的18項時間運用類別,利用人口普查的標準來區分「住在都會區且住在都市」及「住在都會區但住在郊外」的人口,最後抽樣取得的樣本數中,有61%住在郊外、39%則住在都市,這樣的分布正好符合2010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
(編按:人口普查約十年一次,臺灣也一樣。另外美國郊區化的現象明顯,所以住在郊外的人口會佔比較大。)
莫里斯老師發現的現象挑戰了既定的認知。第一點,事實證明在人口統計學(demographically)上,都市人跟郊區人花費的時間幾乎沒有差異,他們的活動組成跟花費時間接近一致。莫里斯老師也發現,在18項活動之中,有11項花費的時間跟居住地點沒有顯著關係。而在其他項目之中,都市居民較有可能會特地離開住家整天從事一種活動,像是上班或購物,反而是郊區人更有時間從事運動、體育項目或戶外活動。
雖然都市人跟郊區人的消遣項目及內容不同,但兩者花費的時間差異其實很小。研究模型的計算結果顯現,雖然都市人比郊區人更容易離家從事其他活動,但實際上花費的時間也比郊區人多三分鐘,其中多出的兩分鐘用在社交活動,半分鐘分別用在去雜貨店購物跟接受藝術及文化活動。
另外,即使莫里斯老師用六都來區分,像是波士頓、芝加哥或舊金山,調查當地居民的生活特性跟普通都市有什麼不同,結果仍然非常接近。至於有顯著結果的指標是什麼呢?就是通勤時間,主要為上下班時間。但結果違反直覺,因為我們會認為郊區人通勤時間漫長又孤獨,都市人只要走路或搭上地鐵、火車或公車就好。有證據證明,返鄉運動(back-to-the-city)的誘因就是減少通勤時間,多花點時間陪家人和朋友。
現實情況是都市人花更多時間在通勤上,六都居民多花了15%的時間在通勤上,換算下來每天多花了9到12分鐘,這可以反映出都市的塞車問題及長途大眾運輸路線。論文中提到:
「似乎住在繁華的重要都市裡面,並不能提高實質的生活便利性,情況可能正好相反。重要都市的活動跟其他普通都市可進行的活動內容相似,但他們要花更多時間來往返這些活動場所。」
接著,為了弄清楚都市人身分跟郊區人身份對低收入戶的影響,莫里斯老師也專門針對這類型的族群進行研究,把個人收入低於15,277美金或總收入低於32,081美金的四口家庭作為研究目標。儘管跟其他文獻研究結果一樣,窮人每天可以從事戶外活動的時間比非窮人少一小時,但都市窮人跟郊區窮人的時間分配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在都市地區,窮人旅遊花費的時間更久,但都市窮人花在通勤的時間比郊區窮人少。
那麼,如何把美國時間轉換為幸福指標?都市人或郊區人是否對生活更滿意?該研究採取了一種調查的量表,要求受訪者對他們的整體生活品質,是否感到幸福、悲傷、痛苦、疲倦或壓力,以及成就感進行評估。結果一樣,都市人跟郊區人的一致性遠多於差異性,人們在從事戶外活動、藝文活動、志願服務及宗教參與上感受更加幸福。而郊區人的幸福感高於都市人,六都人的幸福感則低於普通都市人。
郊區人跟都市人的幸福感差距,可被歸類在從戶外活動中獲得的滿足感。郊區的區位不會帶給居民壓力,因此莫里斯老師說:「郊區可以提供適度但更好的生活品質。」至於如何使用美國時間,都市人跟郊區人擁有很多共通點。「他們的生活方式可能比任何一位地理區位主義者的認知相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