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代官山站於2013年的切換工程,於四小時內完成地上軌道地下化,是舉世聞名的工程奇蹟。 |
筆者在2019年6月以參加研討會之名到訪東京,但筆者是操作型人格,個性不喜歡待在象牙塔裡面,喜歡參訪實際的運作情形,所以叫做「以參加研討會名義考察日本基礎建設」之旅。對筆者而言,研討會只是應付學校對畢業門檻的要求,實際上筆者比較喜歡參觀各業者設置的攤位較能掌握實務案例,累積見識與經驗。日本的研討會雖然沒什麼攤位,外面卻有許多基礎建設可以看,何必關在會展中心(Messe)卻忽略如此精彩的國際級典範?過去筆者也寫了一些硬體類的文章,最近藉由跟別人討論人行道鋪面施工的契機,就來寫軟體類的文章。
在出發前已經聽說,因應東京奧運,晴海附近會興建公車捷運系統,所以到日本第二天的時候,就計畫要去看公車捷運系統的工地。比對官方網站資訊,初期路線應該會在黎明橋的這一條國道304號道路上,並行駛一部分的晴海通;遠期還會到達豐洲。不過到了現場,似乎沒有動工的跡象,可能跟當時築地市場的問題有關,且看起來會採混合路權;但在晴海的路上有看到工程圍籬圍起來的區域,奧運舉辦後才知道是公車捷運系統的總站。
以分期分階段計畫來看,到奧運舉辦結束前也不會全線完工,最終路線的架構已經排到2022年去了。現在想起覺得很諷刺,奧運還不知道會不會辦,結果公車捷運系統雖然延宕,但因為奧運也延後一年,竟也算是如期通車了。筆者挑的勘查路線是從勝鬨站經過黎明橋,左轉晴海通一路走到豐洲去,結果一直沒看到工地,就搭上都營巴士過春海橋到豐洲。本來想說就在豐洲轉運站下車,結果都營巴士的站距特別短,過了橋按下車鈴,竟然還有兩站才會到,只好硬著頭皮下車走過去。
後來發現,筆者勘查路線都在北側,而公車捷運系統的轉運站其實是在南側,且附近還有鐵路橋遺址,但都被高架橋擋住而沒有發現,實屬殘念 。不過在勘察的過程中,也發現黎明橋其實有點長,人行空間卻幾乎沒變,順著導盲磚走一不小心就上去了,實際上還有不少人在走,證明有供給就有需求。筆者常說日本的低頭族很幸福,因為導盲磚會把你帶到安全的地方;如果前面是天橋,它會讓你走到電梯口。
 |
這裡是海濱幕張的天橋,導盲磚一路延伸至天橋電梯。 |
豐洲轉運站旁邊有一處大工地,筆者就開始觀察日本工地有什麼差別。除了工地必定出現的標語之外,人員識別也很明顯,日本工人的衣著整齊,而且只要是跟施工有關的地方,例如物料堆放、交通維持、工務所等地方,一定會有人駐守。駐守的人員基本上是維持稍息動作,讓人覺得是技術類工程專業人員,跟某冷氣廣告一模一樣。不過他們也不是完全發呆,也有肩負指引跟解說的角色,身上也會配無線電聯繫。
筆者比較有興趣的是,像這種大型聯合開發案,該如何在施工當下維持轉運站的運作?施工單位除了架設工程圍籬之外,也有臨時性的站台(連這個站台也是瀝青鋪面)跟動線維持,避免影響旅客。由於人行道跟車道之間一定會有落差,所以施工單位就直接用瀝青鋪設了臨時坡道,讓大件行李可以順暢通過,只是不知道輪椅能不能過就是了。
這個坡道簡單但令人驚豔,因為近看才看得出有個坡道存在,筆者也很好奇完工後要如何敲除這個臨時坡道而不留痕跡。這就是自由行的好處,用雙腳尺度可以看到細節的東西,同時又能把東西拍得很清楚,希望未來有機會再來東京看看公車捷運系統的營運狀況。
 |
喊口號這點倒是跟臺灣一模一樣。
|
 |
人行道被施工圍籬擋住,旁邊的交維就是重點。
|
 |
竟然是用瀝青鋪成斜坡,而且幾乎看不出來。 |
 |
還有這個站台,可以彌補公車無法靠站、後門輪椅上下車的水平落差。 |
 |
這樣也能排隊,歸功於公車停靠點的一致性。 |
後來筆者又在研討會地點附近的海濱慕張一帶,看到道路施工的交維,完全是切中癢處,趕緊拍下日本人如何進行施工交維計畫。筆者觀察,這裡應該是在作人行道重置工程,兼作路側排水設施,所以要應對的問題包含道路縮減、路口無號誌與行人動線的替代方案。
首先,穿越工區的動線通常會用覆工鈑,但是這裡用的是特殊地毯,而且用膠帶固定住。主要目的是路基養護,附帶好處則是雨天不會濕滑,且膠帶固定之後,地毯被路人踐踏也不會滑動。另外,施工告示的重點非常清楚,不會只立一個施工標示牌讓人們站在前面仔細瀏覽,下圖這個排版值得國內施工單位好好借鏡。甚至還有警告工人不能吸菸的告示,寫給民眾看也能方便監督,實現全民監工的立意。
針對車行動線的交通維持,看牌面應該是五十公尺前預告,但回國後用Google地圖測量,發現實際預告距離有一百公尺左右。道路施工的工區必須要有預告設施,且工程圍籬要呈現漸變處理,這在國內法規早已規範明確,但實際上很少落實。在日本,施工單位除了本身的手法之外,還願意超越法律規範的長度,實現一種預防的態度。
筆者認為,工地管理良好的關鍵在於規範的落實,其帶來的效益不只有觀感,還有更深層的安全意義。觀感上,服裝儀容的整齊、吸菸行為的限制,甚至是姿態上的約束,這些都能令人給予尊重;而在背後的涵義上,整齊的服裝儀容有助於從業人員對自身工作的重視,並且能充分檢視自身裝備的齊全,同時透過限制吸菸的不良習慣,降低工地災害的風險。
回頭檢視國內的工地環境,仍有眾多挑戰要處理。即使國內天氣炎熱,工作服的設計也可以因應氣候進行調整,選用更加透氣的材質;再以工地安全的角度而言,工作服有助於進行工地管理,保障人員操作時的安全性,最後呼應至工地內最大的標語「安全第一」。國內並不缺乏專業工作服的供應商,惟工地文化根深蒂固,有賴政府規範的要求下方能改變。
 |
衣著整齊、立正站好的交維人員。 |
 |
鋪設養護用的特殊地毯。 |
 |
詳細的施工告示,還配上政令宣導,無菸政策實在先進。 |
 |
明顯的施工告示,行人坡道用塑膠墊片代替。 |
 |
行人臨時通路有砂土,且新的路緣石有落差,感覺還是不利於輪椅通過。 |
 |
說是五十公尺預告,實際上應該有一百公尺。 |
筆者也發現日本工地一定會出現行人動線的維持方案,如同日本絕大部分市區道路具備人行道一樣;儘管這些動線不一定平整完美,但至少都有考量到行人需求,甚至設置坡道。而導盲磚也是日本人行道工程的可看點,施工前後與外界的介面銜接上,不同材質、紋理、年代的鋪面都能讓導盲磚銜接在一起。日本人對這些事情的處理態度實在是模範生,連導盲磚也接得很完美,即使是臨時性的處置方式都能精準連結。
本來一開始的目標是要看公車捷運系統的工程,結果誤打誤撞看到了建築工地對轉運站的交維措施,結果除了
看到職人對自身專業的尊重後之外,竟然還看到難得一見的人行道重置工程,算是額外的收穫。其中,導盲磚可被視為人行動線通暢的重要依據,因此導盲磚的高度銜接性也顯現日本人對於細節的重視。
 |
新鋪設的車道出入口也有導盲磚,還是跟原本呈一直線的。 |
 |
另一邊的導盲磚則直接跨越了鋪面的藩籬。 |
 |
不同建築的導盲磚也能整合 |
 |
過馬路的導盲磚用膠帶貼上去,應該是比標線簡單好用。 |
 |
還可以導引到旅遊資訊,如果有點字就更棒了。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