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提問:設計圓環應注意哪些細節?

依設計車種轉彎半徑設置的圓環,其道路截角尺寸未必大於一般路口。

圓環的用意在於將衝突點轉化為交織段,以減少號誌的設置並紓解車流。而圓環本身的特性一樣脫離不了傳統路口的需求,只是車流變得相對單純,將三個不同方向而來的車流轉化為單一車流,所以圓環算一種槽化處理,不是圓形的路口,也不可當成一條環狀單行道處理,或是讓進出口全都變成丁字路口。

由於圓環為槽化手段處理的路口,故號誌化與多丁字路口皆非正確態樣。增設號誌的圓環路口,等同於將匝道進行號誌儀控,若套用在車流量低的路口,其效率不如號誌化十字路口。另外,設置多丁字路口的圓環,等同於把單一路口變成多個路口,其效率與安全性當然也不如一座十字路口。

圓環的優勢在於容錯與降低不同方向車流的干擾程度。假如有兩條雙車道公路(雙向各一車道)交會,但路口處空間有限,圓環可以讓左右轉與直行維持在同一動線上,且因為圈內車優先的制度,左轉轉向車流就不致影響直行車流。在標誌牌面上,駕駛人可以先察覺到圓環而減速,再去判斷其目的地,即使錯過還能繼續繞圈回到對的出口,屬於一種容錯設計(forgiven design),只需要注意圈內是否有來車即可決定匯入時機。對於部分狹小的市區道路而言,規劃者也不用去煩惱如何增設左轉車道,以圓環就能滿足各種傳統槽化的需求(原本道路空間就被浪費者例外)。

決定圓環半徑除了依照設計車種而定之外,宜沿右轉切線配置,如此較能順應駕駛操作並減少連續轉向之不適感。所以若要討論圓環是否比十字路口需要更多空間,端看設計車種而定,設計車種越大、所需轉彎半徑越大,圓環半徑自然也較大。筆者參考亞洲公路網道路安全設計標準(Asian Highway Network Design Standard for Road Safety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 Design Guidelines)的資料,可以發現不少國際共通的規範,建議國內也可以參考。

圓環設置參數說明。
Photo © Asian Highway Network Design Standard for Road Safety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 Design Guidelines

圓環視距示意圖。
Photo ©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Intersection Sight Distance at Roundabouts

圓環視區示意圖。
Photo © Asian Highway Network Design Standard for Road Safety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 Design Guidelines

圓環標誌設置標準。
Photo © Asian Highway Network Design Standard for Road Safety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 Design Guidelines

圓環內車道數應以最大進入車道數為限,例如雙向各一車道的道路相交,則圓環內就只會有一車道;雙向各兩車道的道路相交,則圓環內就會有兩車道,不會無緣無故生出四車道。由於車道數越多、衝突點也越多,所以其相交道路也以單向一車道為佳、兩車道為上限;若三車道相互交織,則衝突點會暴增,不如改設置號誌化路口。

之前有一個網友試圖改造臺南後甲圓環,設計者已經盡力將其完美化,然筆者建議仍有其他細節可處理,例如小路強制轉向的方案。原因在於,若過於鄰近的小路直接進入圓環,則內部交織長度不足,幾乎變成了丁字路口,加上圈內已經有三車道,屬於不良的圓環態樣,也會增加更多衝突點。

早期都市規劃選擇圓環,不外乎是創造地標而非紓解車流,故都市內部的圓環常以圓形廣場的型態設置,這與真正為紓解交通而設的圓環有所差異,三車道以上相互交織的案例也屢見不鮮,所以出現號誌化的奇怪圓環也不意外。然而,不論是十字路口或圓環,只要車道數越多,其衝突點必然越多,且路段中的交織行為也會增加;反之,車道數越少則車流越單純,風險也越低,未來都市發展自然應朝向此一目標。若要將國內的圓環「正常化」,就應朝向道路瘦身開始,將空間妥善利用,否則在先天不良的情況下,後天的亂象仍然難以根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翻譯:富士山輕軌計畫面臨技術挑戰

翻譯:瑞士國鐵採購全新貨運機車頭

翻譯:瑞士黃金列車增購機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