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計圖看交通:新店都市計畫
![]() |
新興重劃區之各種道路幾何問題,顯現地政機關欠缺交通相關常識。 |
1.路寬配置議題
中央新村北側(央北)地區為新興重劃區域,土地使用分區以住宅區為主。然而若觀察此一區域的計畫道路配置,其路寬配置仍有疑義。按照慣例,路寬設定係依照道路功能分配,穿越性道路與鄰里道路之寬度亦有不同的路寬設定,例如中央路與利記街的功能不同、寬度自然也不同。因此,不是所有計畫道路都必須是寬大的道路,尤其住宅區更應考量鄰里交通需求與居住品質之維持,採用較小的路寬較為恰當。
筆者認為,設置計畫道路寬度時,若該道路非穿越性功能,則路寬達20公尺以上即應檢討道路空間配置。例如央北重劃區以中山路與央北二路構成十字幹道,其中中山路為實體分向四車道佈設、央北二路則為標線分向四車道布設,然而中山路於都市計畫圖上卻出現超寬路幅,僅觀察計畫圖無法得知其功能,套疊航照圖之後才知應為小型公園配置。
然而,這樣的配置在計畫圖上頗不合理,因為路口轉彎處必然應設置截角,但住宅區的邊界離實際路口仍有一段距離,設置截角不僅未能發揮功能,且影響到可建築面積,有損民眾權益之嫌。此外,若相鄰兩道路寬度不一致,則應以漸變處理(Transition)或協調統一路寬,而非突然變寬或變窄,欠缺漸變的道路環境除了視覺衝擊影響觀瞻之外,若主管機關未能妥善定義多餘之空間,則未來有可能淪為停車場或是欠缺管理之窳陋區域。
針對道路過寬之部分,中山路現況作為人行步道、綠帶或休憩空間乃極佳之處理方式;而中央路則採取路幅加寬,並直接鋪上瀝青並繪製停車格與標線。筆者認為,透過都市計畫道路寬度提供右轉車道空間乃特殊案例,或許「拓寬中央路北段」對於未來重劃區開發完成後,進入央北二路的車流而言頗有助益;然而逕自拓寬道路將造成居民往來穿越的距離增加,尤其內部的十四張歷史公園已成為附近居民經常使用的公共設施,大面積的車道空間對於都市住宅區環境而言並非較佳案例,亦非強調永續之都市空間使用方式。
而都市計畫道路用地範圍的問題,實際上仍可透過道路空間配置補救與改善,雖然都市計畫端往往並非處理街道設計的權責機關,但筆者認為都市計畫從業人員也必須要理解交通動線的相關基本概念。其中,路口處近端(停止線一側)與遠端(通過路口後一側)的車道配置應採取車道數平衡原則(Lane Balance),也就是路口兩端之車道數應對齊銜接,例如近端2直行對遠端2直行,而非近端2直行到了遠端只剩1直行;如果不是鄰近道路終點,筆者也不建議直行車道過了路口之後變成轉向車道。另外,相鄰計畫區也不應出現同一道路計畫寬度不一致,甚至中心線不對齊之情形,否則道路突然縮減或偏移,將造成兩計畫區介面處之交通問題與建築景觀問題。
中山路上奇特的超寬路幅。 |
中央路上不知所以然的路幅加寬。 |
2.道路端點議題
若計畫道路止於既成社區時,則路網應隨之調整,讓收集道路採取社區大門或停車場為終點,然高層級道路不應接近住宅區,更不可止於社區,否則不僅容易淪為停車場,影響居住品質之外,更會導致土地資源浪費。而重劃區本身即為重視土地分回地主之比例,故重劃區亦為「寸土寸金」的區域,如此高的公設面積卻閒置浪費,無疑是增加地主之額外負擔。
當計畫道路因各種原因變成死路,可將原道路用地部分變更為公園、停車場或廣場用地,加以回饋鄰近住戶為宜。計畫道路斷頭後須鄰接較低階層之道路時,應採取道路瘦身(Road Diet)以平衡兩段道路之車道數,並與鄰接之低階層道路採取相同功能之配置。再如同前述之永續都市空間使用方式,降階後的計畫道路應盡可能減少不透水鋪面,並盡可能提高綠覆率,以符合永續發展之目標。
閒置道路用地淪為停車場。 |
3.路口幾何議題
中央路開闢時呈垂直正交中正路,係新闢道路之典範,國內各鄉鎮之外環道路皆應效仿。垂直正交化之路口,能夠平均左右視野並有利於各方向車輛轉向,實為正確設計;後人逕將鄰里道路銜接乃錯誤作法,如此將破壞路口幾何及車流導引,對往後發展極為不利。路口設計亦應遵循「大道至簡」的準則,車流動線越單純越容易管制,衝突點也越少。十四張路之開闢將原本單純之丁字路口構型破壞成為上字路口,在短離內產生連續兩處相鄰路口,除了導致車流動線複雜、衝突點增加之外,後續也必須採取複雜之時制計畫管理,應引以為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