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生長在宜步城市的孩子不會變窮?
![]() |
原文(英) |
小小宜步社區,功能非常多。宜步社區會幫人們變得更加健康活潑,還會幫他們花更多時間在與親友相處上,並呈現更高的幸福指數與主觀幸福感。現在有另一份報告指出,生活在徒步區的小朋友,可以帶來向上的經濟流動,這是《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上發表的最新研究。
由哥倫比亞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及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學者,共同合作發表的文章,題目為「階級流動的社經心理學」(The Socioecological Psychology of Upward Social Mobility),關注於徒步區內的孩童,長大之後會不會有社會階級流動的現象。針對步行的評估標準來自於步行量表、社會階級流動的評估標準則是來自於經濟學家拉吉·切蒂(Raj Chetty)及其研究小組開發的詳細數據。他們的數據涵蓋了1980年至1982年之間出生的900多萬美國人,並評估成長在最低收入20%家庭的兒童,到了30歲時,進到最高收入20%群體的可能性。
這項最新研究著重於380個通勤區的可步行力,其中「通勤區」是切蒂老師的分區方式,單位類似於都會區的概念。切蒂老師試圖透過五個層面來研究社會因素對於步行環境的影響:學校品質、貧富差距、種族、社會資本(用社區凝聚力及公民參與程度來衡量),以及單親家庭的比例,這些都是切蒂老師認為與社會階級流動相關的指標。
而這項研究表明,可步行力跟社會階級流動之間的影響非常大,除了原本的五大層面之外,可步行力跟社會階級流動之間,可以產生11%的額外變異數。用統計學來講,用R平方模型來測,沒有加入可步行力的指標,R平方等於0.41;有加入可步行力的指標,R平方會等於0.52。(編按:越趨近於0越不相關、越趨近於1越相關。)
而這項研究認為,其結論反映的現象不一定是可步行利的因素,也有可能背後可影響步行力的因素,例如發展密度或都市化程度。切蒂老師的和他的團隊分析之後發現,通常在人口密度高且種族隔離現象不明顯的都市,社會階級流動性會比較高。然後為了進行更多驗證,他們在模型裡面加了更多控制變因進去,像是發展密度、歷史建築及鄰里向心力等因子,結果還是發現,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可步行力。
可步行力也會影響到社區的氛圍與環境,例如更高的收入、更健康的生活跟更長壽的人口組成,然後產生更多高知識性產業、更自由的社會風氣及更低的犯罪率。因此,研究人員嘗試以其他分析來解釋這些因素,證明可步行力與社會階級流動有高度相關,並寫道:「一個地方越適合步行,長出來的小孩子就越能翻身。這種關聯性超越了以前描述社會階級流動的各種因素,大家都以為要從政治、經濟跟人口來控制,結果可步行力超越了這些既定的定律,成為一個新的影響因素。」或是我們用更簡單的方式說,成長在適宜步行社區的兒童,在經濟上的能力也更加傑出,讓他們有辦法克服某些經濟上的因素並創造更好的社會氛圍。根據這項研究指出,在高步行力社區的家庭,對汽車依賴的行為也變得更少,這些家庭可以減少很多開銷;另外在高步行力社區中,居民也有更多機會滿足日常生活,並取得更多就業機會。所以研究團隊直接針對了可步行力、汽車持有率跟經濟活動之間的關聯進行研究,並寫道:「透過減少對汽車的需求,可步行力高的城市可以釋出更多潛在的就業機會。」
而高步行力社區的民眾也更健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能夠實現更多社會階級流動。其中,擁有幸福感的人可以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並找到更好的工作,創造更多生產力;至於步行本身也可以激發思考能力與創造力,而這些能力與高知識產業的職場需求相關。此外,高步行力社區也具備更高的連結性及互動性,有助於社區居民彼此互動,進而產生歸屬感;與住在大房子並開車上下班的民眾相比,住在高步行力社區的民眾有更多與人群接觸的機會。
最後,這項研究也針對不同國家的人進行分析,例如美國人跟韓國人之間的差別。在對韓國人的研究之中,發現社區歸屬感是影響社會階級流動的最大關鍵,且用可步行力可以更準確預測社會階級流動,因為當一個人走越多路,他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會變得更強。換句話說,翻身並不是宜步城市的直接結果,而是透過人與人之間聯繫、跟別人之間的互動及對社區的歸屬感所致。
留言
張貼留言